徐小平:我不做禿鷹式投資人
5月,中國最忙的明星投資人徐小平竟然抽出時間,以“創業導師”的身份出現在2016年的殿堂級創投電視節目《合伙中國人》。
? 拿到投資依舊難
2014年的早春3月,《合伙中國人》節目組向徐小平發出邀請,他看過這檔節目的美國版——被譽為創投版《美國偶像》的美國ABC熱門創投電視真人秀《Shark Tank鯊魚缸》,于是答應了。節目組又去邀請其他創業導師,輾轉到今年才開始錄制。
乘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風口,徐小平和熊曉鴿、姚勁波、李國慶、龍宇5位總身價超過千億的商界大佬,以投資人的身份來到《合伙中國人》,與創業者進行真實的商業融資談判,對創業項目進行深度觀察和自由提問。他們在現場爭搶投資權,不僅為創業者提供項目啟動資金,更作為創業導師,為創業者提供指導和建議。
就在這個舞臺上,徐小平投資了一個他并不想投的項目。有一個女孩上臺,講述了自己父母下崗,擺地攤求生存、她自己去餐館當服務員,后來學習記憶法、開始創業的故事。徐小平可以想象,這樣的人歷經了多少不堪回首的命運磨難,[C1]但看看項目,他真的不想投資,“因為這不是一個科學的方法論,她讓我們記清朝十個皇帝的名字,有點低俗。”
但是,他最后決定了投資100萬,“那個女生站在那兒,那種自強不息,那種向你挑戰,那種奮斗,符合新東方的精神,符合我們這一輩子宣揚的那種人格力量,”徐小平說,“而且,在那個瞬間,我知道觀眾會期待她能拿到這筆錢,也要對得起創業的靈魂、創業者的心靈。坦率地說,我愿意送她一筆天使般的資金。”
節目中只有“退出”和“投資”兩種選擇,現實中,投資人有更多處理方式,有時候會降低投資額度,有時候會將創業者推薦給其他投資人,有時候讓創業者對項目進行一些調整,一段時間后再拿著成績單來談投資。“其實投資遠沒有那么簡單,”徐小平說,“在給錢與不給錢之間,有N種選擇。”
他看到《Shark Tank鯊魚缸》里的投資人會像在臺下一樣談條件,比如一個項目估值大約兩千萬,投資人直接說“一千萬比較合理”,或者一個項目需要50萬美元,給投資人10%的份額,投資人會要求提高到35%。這是真實的商業投資談判中常見的局面,但徐小平在現場那個感覺下難以這樣做,“這不是我倡導的投資方法。”
對于很多在線下未必會投資的項目,徐小平在節目中會傾向于選擇“投資”。在那個記憶法的項目中,他的投資只有百分之三四十是因為項目本身。坐在舞臺上,他認為自己不是投資人,而是一個“創業扶植者”,“有些人其實并不能夠得到錢,或者今天不能得到,也許三個月、六個月以后能得到,但是在那個現場,我想讓他們建立信心。當我說‘投資’的時候,我是對創業精神的表決。”
他不希望《合伙中國人》像美國的《Shark Tank鯊魚缸》那樣成為一檔“純粹的投資節目”,“咱們這個節目更多是一個‘創業精神的大展’。可能因為我的存在,掩蓋了一點點創投的嚴酷性,讓人們覺得創業拿錢沒那么難,其實還是那么難的。”
? 創業需要戰略家
在《合伙中國人》,有一個創業者把一輛大卡車和一個大棺材帶到現場,這是最復雜、最驚奇的道具展示,但是,這個創業者和項目在徐小平看來,“是最沒意思的”。另一個創業者,沒有任何包裝和道具,卻成為唯一的被5位創業導師想要投資的創業者。
剝去電視節目需要的戲劇性和表演性,徐小平認為《合伙中國人》真實地展現了創業者的風采、喜怒哀樂、優秀與不足,以及投資人的投資套路,向觀眾普及了創業的基本規律和投資的基本方法。“總的來說,所有的創業者跟我們在臺下見的幾乎是一模一樣,”他說,“要看在整個‘雙創浪潮’中發生了什么,就看這個節目。”
他希望節目對中國的創業者和年輕一代有所啟發,因而在節目中反復強調創業的基本原理。第一就是“務必專注”。很多創業者開餐廳的同時開花店,還想做一家蛋糕店,他會直接說:“你要做就做一件事,每個人只能有一個利益主體,不能這兒一個公司,另外又有一個公司,在這兒占70%,在那兒占40%,這是絕不可以的。”
第二要素就是“團隊”,徐小平看過好幾次這樣的情景,一支命運與共的團隊站在他面前,哪怕項目弱一點,他也選擇了相信團隊。對于團隊,他的主要考察點是“氣質”,“這不是說笑話啊,什么叫氣質?”他說起前一天下午見到的四五支創業團隊,其中一支團隊的負責人是一個生物科技學女博士,“她往臺上一站,你就知道她是那種極其能干的人,極其活躍,有吸引力,有自信心,敢于沖到馬云那兒,讓馬云放棄阿里巴巴跟她干的那種人。這就是所謂的leadership,就是 有領 導者魅力的人。”另一支團隊做得很認真,創始人也很實在,“但是跟他對話,看不到遠大目光,看不到宏圖大略,他關注眼下的東西過多。這樣的人,可以做一個執行者,不能做一個領導者。”
“你要知道,創業需要的一定是戰略家,”徐小平說,“再強大的執行者,如果沒有戰略眼光,我不投的。”在他看來,優秀的創業者應當像年輕時的比爾·蓋茨,20歲的夢想就是“為天下的計算機寫出能用的軟件”。“好的創業者為什么稀有?因為既要有執行能力,又要有戰略眼光。”
所以徐小平看人,主要看胸襟、眼界和嗅覺,“比如說,舍不舍得跟人家分享,是不是知道你這個行業全球范圍內正在發生什么,除了中國、美國,是不是知道以色列、印度。”他以傅盛的創業經歷為例,“獵豹在國內做不下去了,他又不懂英文,他怎么就看到一個國外的消息和市場,結果他做了,結果成功了。這就是眼界。”
“所以我說的‘主要看氣質’呢,就是看創業者身上虛的東西,”他說,“虛的東西就是整體素質。”
? 驚濤拍岸的熱點
從事天使投資10年來,徐小平親歷了中國創投領域的巨變。然而,萬變不離其宗,今天的創業者最需要的其實還是資金,“創業者分為能夠找到投資的創業者和找不到投資的創業者,一百個創業者里面,可能只有五個、十個人能拿到錢,”他說,“創業者的第一需求和第一百需求都還是錢。”
但是,他也看到,這個時代下的創業者越來越需要創業輔導教育,“比如說有人特別會做產品,但不會營銷,或者有人會營銷,但是不會管理,或者有人什么都會,就是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給股份,這樣都做不好。所以創業者最需要的是錢,但是最終需要的是創業支持系統。”
今年6月,徐小平參投的網絡英語教育軟件51Talk逆勢赴美上市,他感慨,這么快、這么出人意外地上市,主要是因為背后有投資人的幫助,“這也是一種生態,資本運作的生態。”
近年來,中國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創業熱點的變遷,趨勢在變化,風口也在變化。在徐小平看來,這就是創業的魅力所在,“今天如果再又人辦紙媒,那就是找死,但是假如十年前辦一個電子傳媒,也挺難的。今天的媒體人創業做微信公眾號,這個熱點已經在今年上半年達到了高潮,雖然還會延續下去,但最佳的時期也過了。”
置身于創投大洋,徐小平注視著這些時時涌現并不斷變化著的創業熱點,感覺激動人心,“商業價值很容易衡量,也很直接:凡是人們關注量高且易于變現的,就是有商業價值的;能夠持續不斷產生關注量和現金流的就是有商業前景的。”他相信,多年后回頭來看,這些創業點都將成為歷史,但它們代表著當下社會文明技術和服務需求的方向,代表著人類發展的方向,“創業熱點就是文明的浪濤拍岸的方向。”
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