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云計算銷售,決定去做自媒體

我是創始人李巖:很抱歉!給自己產品做個廣告,點擊進來看看。  

8年云計算銷售,決定去做自媒體

作者|梁程敏

編輯|周蕾


“出單了嗎?”

“還在談,客戶說競爭對手報價比我們低35%。”

“兄弟,半年KPI才完成30%,再不出單可就...”

銷售老大話未說完,會議室里一片沉默。這是2024年初某云計算公司的一次普通晨會,但對8年云計算銷售老兵陳曉華來說,卻是他職業生涯的轉折點。散會后,他發出了早已準備好的離職信。

“選擇云服務,就是選擇未來” ——這句曾經掛在云銷售嘴邊的口頭禪,如今聽來格外諷刺。

十年前,云計算還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新興市場。那時的銷售們,拿著PPT走遍大江南北,向客戶描繪數字化轉型的藍圖。十年后的今天,這個萬億級市場已漸成定局:頭部玩家全面開戰,中小服務商舉步維艱,價格戰、技術戰、服務戰輪番上演。

在這個被稱為“未來”的行業里,云計算銷售正經歷著怎樣的“現在”?

從堅持到放棄,從轉型到創業,從入行到離場,從憧憬到迷茫,透過他們的真實故事,我們或許能找到答案。

(1)兩位絕望到放棄的資深銷售

“不賣幾乎被大廠壟斷的公有云了,我要去做自媒體。”熬了8年,云計算銷售陳曉華做決定時無奈中透著絕望,想到自己剛進入云計算行業時的憧憬,又有幾分努力多年沒有成就的不甘。

陳曉華幾乎是最早進入國內云計算行業的那批銷售,那時云服務還是新鮮事物,前景一片光明。"記得剛入行時,拿著PPT到處跟客戶講云計算的好處,那時候感覺自己像個布道者。"陳曉華回憶道。

剛開始,所有人都對云計算感興趣,陳曉華的工作很順利。然而,隨著客戶對云服務的了解加深,陳曉華開始接連碰壁。

“客戶變得越來越精明,不再只看價格,而是更關注服務質量和技術支持。可我們公司在這些方面跟不上大廠。”

陳曉華曾以為是自己公司的問題,后來換了幾家中小云服務商,卻發現情況大同小異。"事實上,除了幾家頭部云大廠,其他都很難做大。"這一點,陳曉華也漸漸領悟。

在云計算這個"未來"的行業里,陳曉華卻越來越看不清自己的未來。

“最難受的是,有時候好不容易說服客戶嘗試我們的服務,結果因為技術問題或者服務不到位,客戶最后還是轉投了云大廠的懷抱。"

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市場的成熟和寡頭壟斷格局的形成,陳曉華感到前景越發渺茫。“以前,大公司吃肉,我們這些中小公司勉強喝點湯還行。但現在,連湯都別想喝到了。”

最終,一次大客戶的流失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是陳曉華耕耘了三年的客戶,因為無法提供客戶需要的某項新技術,加之今年云大廠在價格戰上打得兇猛,客戶最終還是選擇了投奔大廠。

“那一刻我意識到,產品力不足、服務短板明顯,永遠只能在邊緣掙扎。”

就這樣,在云計算行業摸爬滾打了8年之后,陳曉華決定離開。"也許是時候換個賽道了。"陳曉華思考著,"我可以利用這些年積累的經驗和人脈,嘗試做面向to B領域的自媒體。”

盡管選擇了離開,但陳曉華并不后悔這8年的經歷。"云計算改變了整個IT行業,我很慶幸能參與其中。"他相信,雖然最后沒能在這個行業出人頭地,但這段經歷讓他對企業IT需求有了深入的了解,這在未來一定會派上用場。

與陳曉華一樣,文俊也選擇了轉行。不同于陳曉華的是,文俊一畢業就順風順水,先后在多家云大廠任職。

令人尷尬的是,文俊在經歷了幾次跳槽后,發現自己的出路越來越狹窄。

“云大廠就那么幾家,如果離開阿里云,能提供更高薪酬的只有火山引擎了。”在阿里云工作六年后,文俊最終選擇加入火山引擎。

“不過,在火山引擎的工作環境中,壓力確實不小。”文俊坦言。

文俊深知,許多潛在客戶在其他云平臺經歷了多輪價格戰,雖然火山引擎的價格具有競爭力,但客戶仍不愿意承擔遷移的麻煩。此外,一些客戶公司面臨業務下行的壓力,雖然有降本增效的需求,但對遷移過程中的潛在問題感到擔憂,從而缺乏足夠的動力。

文俊還提到,部分客戶選擇火山引擎是基于與字節跳動更深層次的合作考慮。背后更多合作細節,歡迎加作者微信 LCMfancyworld 了解。

他舉了一個例子:“我有個客戶,每年在IT方面的支出約為1000萬,但在巨量引擎的廣告投入卻高達數億。這類企業與火山引擎合作,更多是出于探索在廣告投放方面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現在只能與現有客戶保持良好的關系,爭取他們在有新項目時選擇我們。”文俊雖然無奈,但仍懷有一絲期待。

此外,他提到,在火山引擎獲得完整薪酬包挑戰頗大。

在阿里云,銷售人員每月可以領取固定底薪,年終根據個人業績發放獎金,盡管金額有所不同,但每個人都能分到一杯羹。而在火山引擎,整體收入結構由固定和浮動部分組成,其中浮動部分占比較大。如果業績未達標,這部分浮動收入可能會大幅縮水,甚至完全無法獲得。

經過在火山引擎一年的摸爬滾打,文俊只獲得了少量提成,最終決定轉行,投身創業大潮。

(2)裁員潮中被迫轉身的行業老將

在云計算行業的動蕩中,不僅有因絕望而主動轉行的銷售,還有因裁員而被迫改變職業道路的人。吳一鳴就是后者,曾經在阿里云AIoT部門工作的他,如今面臨著意料之外的職業轉折。

回想起2021年加入阿里云時的情景,吳一鳴不禁感慨萬分。

那一年,曾經高歌猛進的阿里云開始顯露疲態。Q1-Q4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37%、29%、33%、20%,2022年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速降到了12%,幾乎陷入了增長瓶頸。這一系列數字背后,是阿里云面臨的嚴峻挑戰。

然而,僅僅三年前的2018年末,情況還大不相同。阿里云提出三年后營收過千億的目標,那時阿里云的營收不過200多億,相當于翻五倍。

造成這般天壤之別的原因何在?答案顯然易見:公有云市場逐漸見頂,而在政府、央國企集中的私有云領域,客戶預算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是全新的增量市場。

擅長做政企生意的華為,正是在私有云的生意里獲得了增長的燃料。2022年,華為云趕超騰訊云,成為國內排名第二的云計算廠商。

面對增長危機,一個問題開始困擾著阿里云:要不要做私有云?最終,阿里云還是沒辦法放棄這塊肥肉,誘人的私有云的市場前景促使阿里云決定擴張AIoT部門,在發展公有云業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私有云業務。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吳一鳴加入了阿里云。他清晰地記得,入職那天,主管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我們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你的加入,將助力我們開辟新的戰場,重塑增長曲線。"

然而,隨著私有云業務的推進,現實考驗接踵而至。個別中層干部為了迅速擴大IoT業務的收入規模,一些不規范的操作開始悄然滋生,各種"刷單" "刷流水"的手段逐漸浮出水面。

正常的交付流程本應是銷售人員采購IoT設備并直接交付給客戶。但是,在一些違規操作中,銷售先買設備,然后讓合作伙伴接手再賣給客戶。如果合作伙伴在賣的時候虧了,銷售人員會用其他項目的錢來補償他們。更糟的是,有的合作伙伴甚至直接把設備再賣回給IoT廠商,形成一個循環怪圈。

這種操作的結果是,IoT廠商、銷售人員和合作伙伴三方都能在賬面上交出高分業績單,唯獨阿里云在實質上承擔了虧損。這種違規行為在復雜的“雙算”體系下長期隱藏,直到“雙算”模式難以維持,IoT部門的泡沫才被戳破。

2023年,阿里云重新確立“公有云優先”戰略,這一決策深刻影響了公司各部門,尤其是以私有云為重心的IoT部門,面臨變革與整頓。

事實上,阿里云創始人王堅早在2013年就公開表示,私有云根本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云。他認為,如果無法實現計算資源的規模化和大范圍共享,所謂的"私有云"充其量只是對原有IT解決方案的重新包裝,不過是向客戶兜售一個升級版的IT方案罷了。

“阿里云如今重提'公有云優先'戰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在回歸初心。”吳一鳴如是說。

回想起當初滿懷希望加入這個部門的情景,吳一鳴怎么也沒料到,短短兩年時間里,這里竟演變成了一個虧損嚴重、充斥違規操作的部門。如今,無論是為了個人職業發展,還是為了自身職業操守,他都別無選擇,只能另謀出路。

離開阿里云后,吳一鳴憑借在行業內積累的經驗和人脈,轉型成為了一名自由職業者。

(3)無謂高「離職率」的后浪

一邊是經驗豐富的老兵陸續離開;一邊是充滿激情的新人不斷涌入。這種此消彼長的現象,正是云計算行業快速變遷的寫照。

然而,對于這些懷揣夢想加入的新人來說,現實往往比想象中更加殘酷。

“云銷售不就是賣服務器嗎?能有多難?”帶著這樣的想法,25歲的王薇加入了一家云大廠。然而,僅僅三個月后,她就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

王薇是一名985高校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在校園招聘會上被云計算的前景吸引。“當時覺得云計算是未來,做這個行業的銷售能賺錢又能接觸前沿技術,簡直是一舉兩得。”然而,現實很快給了她當頭一棒。

在一次向中型電商推銷云服務時,客戶問她:“你們的容器編排系統和Kubernetes有什么區別?在處理微服務架構時有什么優勢?”王薇瞬間懵了。

“我以為賣云就是賣性能和價格,沒想到客戶問的問題那么專業。”這次經歷讓王薇感到挫敗,“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像個門外漢,特別沒有底氣。”

為了跟上節奏,王薇開始瘋狂學習。白天拜訪客戶,晚上學習從未接觸過的云原生、容器化等知識,考ACP證書,周末還要參加公司組織的各種技術培訓和模擬銷售。“感覺比上學時還累,有時候晚上做夢都在背API文檔。”王薇逐漸體會到這份工作的艱辛。

與王薇不同,29歲的周雨松是從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轉行而來的。

“我之前做產品運營,覺得云銷售將技術與業務結合,能夠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挺有意思的,”周雨松認為。

然而,他很快發現,云銷售的現實遠比他想象的要復雜。競爭異常激烈,價格戰十分兇猛。記得有一次,他花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與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洽談合作,準備簽約,結果卻被競爭對手以低20%的價格搶走了。那一刻,他感到整個人都被掏空了。

面對這樣的競爭環境,周雨松意識到,單純比拼價格并不可行,必須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為此,他每天花兩個小時學習云架構設計和行業解決方案,希望能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上周,周雨松成功說服一家傳統制造業企業采用IoT云平臺進行數字化轉型,這讓他重新找到了成就感。

有趣的是,周雨松在這個過程中對云計算技術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云計算的架構和實施。因此,他開始考取云計算及架構相關的認證。

此外,周雨松還通過參與實際的云計算項目和開源項目來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和經驗。經過一年的努力,他成功從云銷售轉型為云架構師。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王薇和周雨松并沒有放棄。“我覺得云計算前景廣闊,只是需要時間去適應和學習,”王薇眼神中透露著堅定。周雨松也抱有信心:“現在正處于陣痛期,但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未來一定會有回報。”

然而,并不是所有新人都能堅持下來。

業內相關統計顯示,云銷售行業的新人離職率高達40%。一位云大廠HR表示,可能是對新人的要求過高,既要懂技術,又要會銷售,還得能抗壓,找到這樣的人才并不容易。上個月,部門里就有兩名應屆生提出離職,表示自己不適合這個崗位,決定回去考公務員。

更令人無奈的是,云大廠的裁員通常優先考慮新人。這些剛畢業的員工缺乏客戶資源和行業經驗,需要依賴公司平臺學習和成長,無法迅速為公司創造收益。

因此,為了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云大廠常常將目光投向這部分人。畢竟,公司希望銷售人員能迅速上手,并擁有現成的客戶資源。

在公司的茶水間里,常常能聽到新人的困惑。“我覺得自己就像在兩個世界之間搖擺,既不夠‘極客’,又不夠‘銷售’,”一位剛入職半年的新人抱怨道,“有時候我感覺自己像個翻譯,在技術和商業之間來回轉換,很累很迷茫。”

(4)想建設云生態,無奈困在KPI和流程里

在云計算行業,除了直接與客戶打交道的直銷團隊外,渠道經理作為另一類銷售人員,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通過代理商實現業績,完成KPI。

天翼云的渠道經理張小凡剛入職時,面臨著一張白紙般的局面。她感慨道:“從0-1構建渠道和生態系統,這個挑戰實在太大了。”

在拜訪潛在代理商的過程中,張小凡頻頻碰壁。許多代理商對天翼云的產品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從未聽過。每一次被婉拒,她都會仔細記錄對方的疑慮,為下一次的拜訪做更充分的準備。

看看2024年天翼云的渠道業績目標,自然就不難理解張小凡的困境。2024年,天翼云制定了13億元的渠道業績目標,相較于2023年的5億元目標,同比增長達160%。

翻倍的業績目標給負責構建渠道和生態的張小凡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盡管她希望能夠逐步推進,但公司的KPI考核機制卻讓她無法從容應對。

“高層嘴上說要做長期生態,但考核還是以短期收入為主。建立生態需要長期投入,短期內看不到收益,這讓我們很難平衡。”她一語中的。

與此同時,谷歌云渠道經理陳璐則被繁瑣的流程所困擾。

一次,陳璐的代理商開發了一個極具潛力的大客戶。這位客戶對谷歌云的服務表現出濃厚興趣,但希望能夠獲得更具競爭力的價格,代理商因此想通過陳璐申請特殊折扣。

陳璐苦笑著說,谷歌云申請特殊折扣的流程復雜得超出想象。首先需要準備一大堆詳盡的書面材料,然后層層上報審批,最后還要參加由亞太區高管主持的線上會議,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場高強度的論文答辯。

代理商老板坦言:“我們沒有專門的團隊來準備那些復雜的申請材料,更沒有能力參加這種高級別的答辯會議。我們只是想簡單地賣些產品而已。”

這種情況導致了一個兩難的局面:一方面,云大廠必須通過嚴格的審核流程來確保折扣政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這種繁瑣的流程可能會將代理商手上一些極具潛力的大客戶拒之門外。

“作為渠道經理,我們的處境很尷尬,”陳璐說道,“我們必須嚴格遵守公司的規定和流程,同時又要照顧到代理商的實際情況和需求。”

AWS渠道經理趙偉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歡迎加作者微信 LCMfancyworld 分享你的故事。

趙偉透露,西雅圖總部在制定影響中國區的重大決策時,往往過分依賴主觀判斷,未能充分了解中國市場的實際需求。

他舉例說,在整個AWS中國區,只有Compete Program部門有權限向總部申請折扣,而總部判斷折扣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組的文檔寫作水平,未必能反映實際市場競爭的情況。

面對這樣的局面,趙偉不得不一邊安撫代理商,解釋情況,一邊與Compete Program部門的同事溝通,爭取加速審核流程。

他還提到內部流程的復雜性:“這兩年團隊擴張得太快,導致流程變得越來越冗長,需要更多人參與審批。要搞定流程問題,首先就得搞定流程中的人。有時候,我發現花在內部協調上的時間,甚至比處理代理商事務的時間還要多。”

面對重重挑戰,張小凡、陳璐和趙偉這樣的渠道經理們不斷探索,試圖在公司KPI和流程與代理商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

有時,他們主動幫助代理商提升申請材料的質量;有時,他們會向公司建議簡化某些流程。通過這些努力,他們希望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為自己和代理商創造出更多的機會與可能。

(5)悲觀者可能正確,樂觀者才能前行

從陳曉華和文俊選擇放棄離場,到吳一鳴被迫轉換職業方向,再到王薇和周雨松艱難適應新環境;從張小凡在長期目標與短期現實之間的掙扎,到陳璐和趙偉在堅守中尋求創新。他們的經歷折射出,云計算是一個正在經歷陣痛與變革的行業。

云計算正在重塑整個IT生態,而在這個過程中,云銷售們也在不斷重塑自己的角色。他們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產品推銷者,而是正在向解決方案提供者、價值創造者等復合型人才轉變。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快速的技術迭代,云銷售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他們需要在技術與業務之間找到平衡,在短期KPI與長期價值之間尋求突破。

云計算的未來,不僅取決于技術的進步,更取決于這些奮斗在一線的人們。他們的故事,也許就是整個行業的縮影——充滿挑戰,但依然懷揣希望;面臨困境,但仍在不斷前行。

正如前文受訪者陳曉華所說:“云計算正在改變世界,而我們正在親身參與這個改變的過程。盡管道路艱辛,但這份參與感本身就是一種回報。”

也許,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里,每個人都在書寫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在為云計算行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這些故事匯聚在一起,就構成了云計算行業發展的全貌。

未來的云計算市場會是什么樣子?沒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還有像文中這些人一樣充滿激情和韌性的從業者在,這個行業就充滿著希望和可能。

正如羅馬尼亞裔美國作家弗蘭克·赫伯特在其科幻小說《沙丘》中所言:“悲觀者可能正確,樂觀者才能前行。”

本文作者長期關注云計算,歡迎加作者微信 LCMfancyworld 分享你的故事。

注: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陳曉華、文俊、吳一鳴、王薇、周雨松、張小凡、陳璐、趙偉均為化名。

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

隨意打賞

提交建議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好友吧。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一| 91精品导航在线网址免费|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站| 久久精品桃花综合| 久久精品女人毛片国产|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中文|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超碰|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AV|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老司机性色福利精品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护士| 四虎永久在线日韩精品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heyzo高无码国产精品|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一本一本久久aa综合精品| 凹凸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着|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国产精品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久久九九AV免费精品|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卡2卡3卡4卡新区乱码|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视频| 精品无码黑人又粗又大又长| 思思99re66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9久9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秋霞|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国产日韩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