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姬十三:二手知識有價值,但要警惕知識表演家和惰性知識

5月6日,在36氪舉辦的“WISE X 知識新經濟峰會”上,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分享了他的一些觀點。
以下為36氪據姬十三現場演講實錄整理的內容:
講起知識付費,很多人覺得是在販賣二手知識,好像沒什么價值。我今天就跟大家說一下二手知識。
如果大家了解果殼網,就會知道,一有熱點事件,果殼網就出來科普。比如北京刮沙塵暴,果殼網就出來解釋,沙塵暴背后的知識是什么?果殼網總是干這種事情,已經形成了一種套路。
其實都是舊的知識翻來覆去地炒,所以在科普領域,有人說,科普是不是就是售賣二手知識。
寫科普的人通常不是大牛,經常是結合熱點,然后根據海外資料、文獻整理,還有可能找專家審核、作者審核,但不是自己研究原創寫的。這么說,科普是不是售賣二手知識呢?如果這么說,好像也是。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我們討論知識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么?
艾略特說,我們在知識中失掉的智慧在哪兒?我們在信息中失掉的知識在哪兒?
在我看來,日常語境說到的“知識”,至少有兩個含義,其中一個含義,是經典意義上的知識,另一個含義,是應用層面的知識。
經典意義是指我們在大學里面學的結構化、可確鑿的知識。小時候有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好像我們大學畢業后再也不用學習,這是指我們大學學的知識都是確鑿、結構化、板上釘釘的知識。這些知識就是經典意義的知識,也是我們在小時候被父母被老師教導的知識。
當們離開學校到社會層面,面對紛紜復雜的生活環境,很多人關心另外一個知識。比如市場上現在基金理財哪個更好?買學區房的時候離婚應該怎么搞?如何管理好你的老板?如何快速閱讀一本書?這個是應用層的知識。這些知識比信息更復雜,能夠直接指導你的行動。應用層知識是根據場景來的。
我們面對日異月新的新場景,我們需要很多應用層面的知識,涉及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對于普通人來說,不需要了解背后的原理,你只需要怎么指導你做。
就像寫科普,地震一來,我們就會教你地震時候應該如何逃跑,應該怎樣躲在建筑物里面最堅固的地方。如果能知道背后地震的原因也可以,但是大部分人只需要知道,地震的時候如何保護自己就好。
所以這里把知識分兩層。
現在這個時代,我們面對的環境變化太快,知識呈現一個全新的特征。我們沒有辦法學那么多知識,再面對這個紛紜復雜的環境。
在很多場合我們需要按需學習,即學即用,不需要的東西不學,學了以后不能用的東西也不要,這是大多數人真正面對的社會場景。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人發現這里有商機,所謂知識付費,就是根據人們的需要,根據人們需要應用的場景,把知識整理好了,打包好了,售賣給你。
這就是二手信息的價值,是解讀和連接的價值。
解讀和連接有時候直接指導我們的行為,對于普通人來說,付費意愿比經典知識更強。
當然,學習二手知識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小心去鑒別,要小心知識的表演家和惰性知識。
有個普朗克的司機的故事,有一次普朗克去演講,他的司機說,你的報告我已經聽了很長時間,不如這次讓我試試看。到了現場,司機講了一個小時滔滔不絕,臺下人聽的如癡如醉,會議結束的時候,有一個教授舉手說,我可以問一個問題嗎?司機微微一笑說,這個問題太簡單了,交給我的司機來回答,當然就是普朗克本人。這個故事想過大家聽過,司機是一個知識的表演家不是知識家。
還有一個就是惰性知識。這是一個新發明的詞,這是根據惰性氣體來的。 惰性知識是說孤立、零碎的不能用的知識。
比如大象的大腦多重?金魚的記憶多長?這些知識拿來應用很難。如果把這些知識變成有價值的東西,需要進行場景化、結構化和聯網。這就是我們摸索的規律,把知識進行場景化、結構化和聯網,它就具有付費的價值。
結構化很好理解,如果是孤立的知識點,我們記不住,但是我們把知識點變成一張網絡,很有利于記憶。
比如在知識海嘯的時代,一方面我們恐懼知識太多了,無處不在,但是另外一個方面我們又在焦慮,需要的那些知識我們好像總是得不到,好像總是不夠。
這種矛盾的心理,是我們今天面對信息海洋一個真實的寫照。這些時候,一些聰明的知識平臺發現這樣的規律,大家總是擔心需要的東西不夠,怎么辦?打包給你。
這就是過去一年很多知識公司的邏輯和方法。這非常像我們在健身房里買年卡,我們很焦慮,買年卡付費那一剎那我安心了,因為好像看到一年以后變瘦的自己。所以知識平臺也是這樣,把知識打包給你。這沒有什么錯,因為商業就是如此。
不過,我們發現從去年開始,知識平臺慢慢變得越來越多,這時候,好像就有機會慢慢形成越來越好的收費互聯網。
我在各個知識平臺訂了不少產品,我打開收費內容,閱讀的時長會占我整個閱讀時長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這些付費內容變成我新的內容來源。
我發現,付費已經成為新的內容篩選方式。
在互聯網歷史上我們曾經有幾次變革,我們曾經用算法篩選內容,非常有效,也有用社交來篩選內容。但是隨著知識和信息的海洋越來越大,信息越來越多,免費內容越來越繁雜的時候,付費好像成為第三種的信息篩選方式。
付費,意味著我跟內容供給者建立一個契約關系,他給我一個承諾,在未來一年里,我付一百塊錢,你不能發軟文,不能斷更,要好好為我提供內容、篩選內容。承諾期限內,我可以得到為我服務的個性化的內容,這就是付費邏輯。我想付費會和算法和社交一樣,成為新的內容篩選方式。
這是過去一年分答做的事情,我們找到人,讓人建立契約關系,通過付費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內容。我們建立一對一的線下咨詢體系音體系,推出了20到30分鐘小講,讓各個領域的人士提供一個知識點。
我覺得過去一年,這個行業里面有很多內容不夠好,有很多人在這個行業里面,目前在賺快錢。平臺可能也無法管控,所以造成行業里整體的內容質量良莠不齊。
但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和內容供給者正涌進這個新的行業。
轉折點可能是這個行業給大家帶來效率和效益變現的關鍵點,是否能夠超過傳統的出版教育傳媒等行業,使得這個行業能夠比其他行業效率更高,意味著這個行業變成一個新的圖景。
春節以后,我們發布“分答小講”這個產品,最近三個月上線了一百個“小講”,一門“小講”講一個知識的領域,講主平均首月收入超3萬,之后長期售賣,目前最高的講主憑借兩個“小講”賣出40萬元,已經遠遠超過出版領域里面普通作者的收益,我相信是5到10倍性價比的提升。
這會吸引更多供給者進入這個行業。我想這是這個行業我們未來給予它的圖景。
知識付費是一個新的物種,如果我們用二手知識描述它、看待它,可能喪失對這個領域創新的所有洞見。謝謝大家!
我是Ruby(微信:LT297759835),關注金融、技術手段如何解決商業模式的本質問題,歡迎交流。
? ?
求報道、意見反饋、調戲 ??小秘書 “佳佳”? 請加微信:
微信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 加速會微信公號,成長快人一步!
如果你在創業, 想認識更多的創始人,彼此學習、資源共享 ,請掃描下面二維碼加入 : 創始人通訊社群 !
如果你在職場,想 認識更多媒體圈朋友(編輯/記者、市場、公關、媒介、品牌) 請掃描下面二維碼加入: 媒體圈通訊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