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鏡的“iPhone時刻”還有多遠 環球時報對話亮亮視野COO婁身強
當前,智能眼鏡正加速走下 科技 展會展示臺,融入工業、醫療、旅游、翻譯等多元場景,開啟從“小眾極客玩具”向“全民智能終端”的蛻變。然而,要像iPhone那樣重塑大眾生活方式,行業仍需跨越技術、生態、市場等多重關卡。
在此過程中,總部位于北京的中國AR頭部企業亮亮視野的技術突破與行業思考備受關注。近日,亮亮視野COO婁身強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采訪,詳解智能眼鏡行業現狀、技術攻堅路徑與全球競爭布局。
AI驅動,智能眼鏡開啟“全民終端”蛻變
AI在智能眼鏡的崛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來自天貓平臺的數據顯示,7月,AI智能設備成交量同比增長118%,其中AI眼鏡不僅新品發布數量實現雙位數同比增長,整體成交量較去年12月更是暴漲8倍,展現出強勁的市場爆發力。
針對智能眼鏡的品類劃分,婁身強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道,目前,國內智能眼鏡大致可以分為AI拍攝眼鏡、AI音頻眼鏡、AI顯示眼鏡三大類。AI拍攝眼鏡通常具備攝像和錄像功能,可實現實時視頻錄制、直播、視頻通話等功能,應用場景包括 社交 互動、視頻創作、遠程協作等。AI音頻眼鏡專注于音頻技術,可提供清晰的聲音體驗。用戶可以通過這類眼鏡進行語音控制、接聽電話、收聽音樂或與智能助手互動。此類眼鏡適合日常出行、運動、通勤等場景。AI顯示眼鏡則將增強現實技術與智能眼鏡結合,為用戶提供實時信息顯示、導航、增強現實體驗,目前已經應用于工業、醫療、教育等專業領域,和AR字幕翻譯眼鏡等消費級領域。
其中,亮亮視野首創的“AR字幕眼鏡”,成為品類創新的典型案例。亮亮視野歷經三年研發,將先進的AR光學顯示技術、AI語音識別能力與輕量化硬件設計深度融合,于2022年推出了一款可以實時將聲音轉化為可視文字的AR眼鏡,就此,重新定義了輔助溝通的技術邊界。其首款產品因顛覆性的技術價值與社會意義,并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22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NETEXPLO創新論壇頒發的“全球十大科技創新獎”
技術攻堅,突破“不可能三角”困境
盡管市場熱度攀升,智能眼鏡行業仍面臨 “成長煩惱”。無論 互聯網 大廠還是初創企業的產品,仍處于市場驗證階段,且部分產品退貨率居高不下。婁身強直言,消費者反饋最為集中的問題是“佩戴不舒適”“續航不夠用”,實則指向行業核心技術難題——輕量、性能與續航的 “不可能三角”。
首先是輕量感,全天候佩戴智能眼鏡的重量需控制在50克以內,以保證舒適度。其次是高性能,智能眼鏡要有足夠高的入眼亮度和清晰度保證視覺體驗,同時能勝任高清晰度視頻拍攝,具備媲美耳機的音質,實現性能疊加效應,即“1+1>2”。最后是續航,一款智能穿戴產品如果續航不能達到8小時,就難以成為大眾消費電子產品。
近期,亮亮視野最新發布的第二代消費級AR字幕翻譯眼鏡Leion Hey2,憑借其在企業級AR市場11年的技術經驗積累,成功破解了這一行業長期存在的“不可能三角”難題,即輕量化、性能與續航難以兼得。據悉,其整機重量僅49克,支持100多種語言和方言、整句翻譯延遲低于500ms,單機工作續航達8小時,配合便攜式眼鏡盒可實現96小時續航。可以這樣說,該產品不僅僅是單一功能的升級,更是亮亮視野在復雜場景下實時信息交互技術的一次重要躍遷。其應用場景遠不止于字幕顯示,更能廣泛服務于跨國交流、遠程協作、教育培訓等多個領域,為行業從“技術探索”向“大眾普及”邁進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路徑。
從全球格局來看,中國智能眼鏡企業已具備獨特優勢。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能快速支撐產品研發與量產,是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重要底氣。但婁身強坦言,要讓中國智能眼鏡成為“iPhone級”全球標桿的水準,還需要從技術創新、品牌價值、用戶體驗、市場戰略、產品品質等多方面努力。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通過深度挖掘用戶痛點,在產品力與品牌力等方面持續投入,以亮亮視野為代表的國產智能眼鏡品牌將成為領跑者,在全球智能眼鏡領域逐漸掌握更多話語權,中國企業也將是最有望創造“iPhone時刻”的行業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