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吞噬軟件又一案例?谷歌Nano Banana走紅,美圖股價重挫
谷歌新款AI模型Nano Banana的爆火,引發了市場對“AI是否將吞噬應用軟件”的深度憂慮。然而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認為,這一擔憂過度。
9月2日,摩根士丹利研報指出, 美圖的增長軌跡并未受到AI模型Nano Banana的影響,其真正的價值在于提供了基礎AI模型無法企及的“最后一公里”解決方案
報告強調 美圖憑借其在垂直領域的深厚積累、專有數據以及對核心付費功能的專注,構筑了堅實的護城河。 此外,公司對所有AI模型保持開放和中立,并已將Nano Banana等新技術無縫整合進產品中。
摩根士丹利重申對美圖的“增持”評級,目標價15.70港元,認為其長期價值依然穩固。預計2025年收入將達到40.21億人民幣,2026年增長至51.20億人民幣,2027年進一步增至67.71億人民幣。
Nano Banana引發的市場恐慌
近期,由谷歌發布的新型圖像AI模型“Nano Banana”在中國 社交 媒體 上迅速走紅。
該模型于8月26日發布,憑借其能將照片通過提示詞轉化為3D模型圖片的強大功能,在8月30日引爆了輿論。
這一事件立刻觸發了 投資 者擔憂——功能日益強大的基礎AI模型將跨界“侵蝕”美圖等應用軟件的核心業務。
受此恐慌情緒影響,美圖股價在消息發酵的交易日里暴跌14%,而同期的恒生指數則上漲了2%。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孤例。
今年以來, 每當有類似GPT-4o或谷歌Veo3等重量級AI模型發布更新時,美圖的股價都曾出現過類似的波動。
這反映出市場對于AI時代應用層軟件生存模式的普遍焦慮。
"最后一英里"價值難以替代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強調,在AI時代,應用軟件的價值在于提供"最后一英里"服務以優化結果,而這正是通用AI模型無法完全實現的。
視覺行業的"最后一英里"尤為復雜,原因有二:
場景的碎片化和需求的多樣性
:用戶的需求千差萬別,從個人照片的美化、廣告圖的生成到海報設計,每個場景都有獨特的標準和工作流。
個人偏好的主觀性
:美學和視覺偏好高度個人化,這很難完全通過標準化的提示詞來精確捕捉,也無法由通用AI模型完美實現。
正是這兩大特點,決定了通用AI模型難以提供端到端的完美產品來滿足所有用戶需求。
因此,專注于特定場景、優化用戶體驗的應用軟件,其存在價值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愈發凸顯。
美圖的優勢:場景、數據與核心付費點
摩根士丹利認為美圖憑借其長期積累,在最大化“最后一公里”價值方面已建立起顯著優勢。
首先,公司業務聚焦,積累了深厚的場景認知。 美圖專注于非專業休閑和非專業生產力場景,并進一步將后者細化到電商設計等領域。
這種專注使其能夠深入理解用戶在特定場景下的痛點,并開發出高度優化的工作流程,提升用戶體驗。
其次,海量垂直數據構筑壁壘 。通過與阿里巴巴等伙伴合作以及自身產品的長期運營,美圖積累了海量的、高質量的垂直數據,尤其是在人像美化和電商設計方面。
美圖利用這些私有數據,在第三方基礎大模型之上進行“后期訓練”,打造出效果遠超通用模型的小模型,成果更貼近用戶需求。
最后,清晰的 商業 模式 :用戶為“核心功能”付費。美圖的功能可分為“趣味性功能”(如AI表情包生成)和“核心功能”(如AI人臉精修)。
前者可能吸引用戶嘗試產品,但后者才是驅動用戶付費訂閱的根本原因。通用AI模型可以模仿前者(如Nano Banana的3D模型),但很難滲透到美圖提供的高質量“核心功能”領域。
此外, 美圖采取AI模型中立策略,運用AI模型容器技術,能夠快速將不同AI模型的能力整合到其產品中
在3D模型圖片廣泛傳播之前,美圖已經將谷歌Nano Banana整合到其海外產品中,包括美圖秀秀、BeautyPlus和RoboNeo。
【來源:華爾街見聞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