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越用軟件“管理”員工,效率反而越低?

我是創始人李巖:很抱歉!給自己產品做個廣告,點擊進來看看。  

前段時間,在國內某辦公軟件大廠的年度發布會上,我認識了一位辦公軟件代理商。他常年在供應商與大客戶間周旋,聊起行業現狀時,一句話戳中了痛點: “國內企業用辦公軟件降本增效,往往連‘人效’和‘事效’都沒分清?!?/strong>


這個話題不算新鮮,甚至有些老套,卻始終值得深究。如今不少企業斥資采購辦公軟件,最后卻陷入“上了工具、沒見效果”的窘境;更關鍵的是,問題本身已悄然錯位——不是工具不夠先進,而是企業從一開始就沒想明白:


自己要的究竟是“事效” (Process Efficiency) ,還是“人效” (Human Efficacy) ?


先厘清一個核心分野:事效與人事,根本不是一回事


要談清楚這個問題,得先把兩個概念掰扯明白。它們看似都指向“效率”,內核卻天差地別。


“事效”是工業時代管理邏輯的數字化延伸,核心是流程、控制與可預測性。


打個比方,它就像為企業修一條更筆直、紅綠燈更少的高速公路,追求的是事務流轉的速度與可靠性。傳統OA、ERP、財務軟件都屬于這類工具,價值體現在“降本、可控、合規”——比如簡化報銷流程、統一庫存管理,讓重復的標準化工作少走彎路。


“人效”則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核心是賦能、激發與創造性。


它更像給每個員工配了一臺智能引擎加導航系統,目標是提升決策質量與創新速度。協同文檔、知識庫、AI助手都服務于這個邏輯,價值藏在“創新、敏捷、員工成長”里——比如團隊實時共創方案、沉淀隱性經驗,讓個體能力轉化為組織合力。


遺憾的是,當下市場正有意無意地模糊這兩者的邊界。幾乎所有辦公軟件都宣稱“一站式解決所有問題”,結果企業買到的往往是一艘功能臃腫的“數字航母”,員工真正需要的“輕快快艇”卻不見蹤影。


問題出在哪?廠商的執念與企業的誤區


這種價值錯位,本質是廠商與企業的雙重偏差造成的。


廠商的“平臺夢”,模糊了核心價值,辦公軟件廠商的首要訴求,大多是做“企業級唯一入口”,構建封閉生態——這是釘釘、企微、飛書等巨頭的共同野心。為了實現這個“平臺夢”,它們往往選擇“大而全”而非“小而精”。


一方面,為了覆蓋更多客戶、擴大市場份額,廠商總在強調產品“全能性”,把事效工具的流程管控、人效工具的協同賦能一股腦塞進平臺。


最終功能越堆越多,卻陷入“大而不精、功能不合”的困境:審批流程里摻著知識庫,會議軟件里綁著工時統計,看似啥都能做,實則哪樣都不精通,根本戳不中企業的核心需求。


另一方面,行業同質化早已成了通病。


在競爭紅海里,比起投入資源研發人效領域的核心技術——比如AI驅動的知識挖掘、適配本土文化的協同模式——“抄作業”式的功能復刻顯然更快更安全。于是所有產品都堆砌著相似的“文檔+會議+審批”矩陣,卻沒人說清:


這套組合到底是為“標準化事務”服務,還是為“人的創造力”服務?


更關鍵的是,廠商的商業邏輯天然傾向“管控”而非“賦能”。為了向管理者證明產品價值,它們熱衷于打造酷炫的數據駕駛艙,用曲線、餅圖展示工時、流程速度等可量化指標——這恰恰迎合了管理者對“可控性”的追求。久而久之,軟件里監控報表功能越來越強,激發創新的賦能工具卻越來越弱。


廠商的模糊定位之外,企業自身的認知偏差更讓問題雪上加霜。


長期以來,國內企業的管理習慣都是“管控優先”。對管理者而言,“數據看板”“流程監控”“工時統計”這類事效功能很好理解——它符合傳統管理慣性,效果看得見、摸得著??伞叭诵嵘钡膬r值,比如員工滿意度、創新想法、決策質量的優化,往往是長期、隱性的,沒法用傳統KPI量化。


這種“衡量失能”直接導致了采購錯配:企業拿著“能不能管控”的舊尺子,去衡量“旨在賦能”的新工具。比如買了協同文檔,卻用“流程完成速度”“成本降低比例”這類事效指標來考核;上了知識庫,卻盯著“文檔更新次數”而非“知識復用率”——既測不準工具價值,也讓本應賦能創新的軟件,變成了新的“管控枷鎖”。


不同企業的需求本就該天差地別,生產型企業可能更需要事效工具來規范供應鏈流程,互聯網公司則更依賴人效工具激發團隊創意??涩F實是,很多企業根本沒厘清自身需求,就跟風采購“全能平臺”,最后自然是“工具不對路,效率反打折”。


工具異化:當“降本增效”變成“數字表演”


我們近期調研了數十家企業,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悖論: 辦公軟件越先進、管控越精細,員工的疲憊感越強,團隊創新效率反而不升反降。


某互聯網公司的運營總監說得很直白:“上新協同系統后,它更像個‘數據監工’——能追任務耗時、文檔修改次數,連會議發言時長都算得一清二楚?!?/p>


如今團隊做事的第一反應不是“怎么做好”,而是“怎么讓數據好看”: 大家都搶著做容易量化、能快速完成的瑣事,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戰略性工作,反而沒人愿意碰。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飛書正在內部員工灰度測試‘個人動態’功能,在員工開啟訪問權限后,管理者可以看到下屬近期的所有表格、文檔等工作進度,以及面試記錄、差旅記錄等信息。換句話說,在權限范圍內,管理者能清晰地看到員工的工作進度情況。”


我覺得太可怕了。信息過度透明,不亞于職場裸奔,做起事來是很沒有安全感的,更缺乏向心力,這對于一家公司來說,是開管理上的倒車。


在我印象里,飛書主打的是先進的組織,也因此在很多企業客戶看來,更適合中小型、創新、扁平的年輕企業,但這種高強度的管理模式,讓我覺得非常疑惑。


(當然,我沒有使用過飛書的這些功能,他們好不好,先不先進,我更多是憑網上看到的一些內容,也沒法下定論。)


這就是工具的異化:當企業用衡量“事效”的指標 (工時、流程速度) 考核所有工作時,員工必然會優先完成“可量化”的任務,犧牲那些“不可量化卻更重要”的價值——比如創造力、團隊默契、深度分析。


說到底, 很多辦公軟件不過是把100多年前泰勒的“科學管理”數字化了。


泰勒當年靠掐秒表優化流水線動作,如今的軟件靠數據看板監控知識工作者——可這套邏輯在創造性工作面前完全失效:一個好創意可能誕生在散步時,沒法填進“工時表”;一次高效的團隊頭腦風暴,也沒法用“發言時長”來衡量。


更隱蔽的損失是“信任崩塌”。無處不在的監控預設了“員工不值得信任”,這種氛圍只會壓抑創新——員工為了合規要花大量時間填表、寫匯報,為了不犯錯寧愿不嘗試新方法。這些“沉默成本”,遠比軟件節省的那點流程時間高得多。


?AI該扮演什么角色?別再提“替代人”了


當下AI熱潮席卷辦公軟件領域,可很多廠商仍在犯老毛?。喊选癆I替代人力”當賣點。這其實完全搞錯了AI的定位。


“替代論”的邏輯看似誘人——AI能更便宜、更快地完成任務,就該取代人。


但放在復雜的知識工作中,這套思路漏洞百出:一個全AI客服能處理80%的常規問題,可遇到那20%的復雜、情緒化訴求就會崩潰,反而導致客戶流失;把AI定位成“取代者”,還會引發員工抵觸,讓技術投資打了水漂。


AI真正的價值,是“延伸人、協助人、激發人”,而非“替代人”。


它可以是能力的延伸器。AI能7×24小時處理海量數據,彌補人類精力、記憶力的短板;更能讓專家能力“平民化”——初級程序員靠AI助手能寫出更穩健的代碼,創意者靠AI設計工具能快速可視化想法,本質是放大每個人的認知能力。


它可以是決策的協作者。AI最擅長的不是做決定,而是推演可能性:它能分析數據、給出多種行動路徑及后果,但最終決策仍需人類融入經驗、倫理和戰略直覺。未來的優秀管理者,一定是最會和AI協作的人——懂得提問、解讀結果,再做出智慧判斷。


它還可以是創造的催化劑。創造最難的是“從0到1”,AI能為作家寫開頭、為作曲家推和弦、為科學家提假設,通過生成無數可能性幫人打破思維定式。它不是“創作者”,而是點燃靈感的“火花塞”。


企業真正要的,并不是“全能工具”


和不少行業從業者交流后發現,企業客戶其實很“清醒”:他們根本不關心飛書與釘釘誰先發新功能、誰在互聯網上玩?;弧@些噱頭在決策者 (CIO、IT主管、業務負責人) 眼里都是“噪音”。


企業真正在意的,是投資回報率 (ROI) 和業務風險:軟件能不能解決自己的真問題?事效工具能不能真的簡化流程?人效工具能不能真的激發創新?數據能不能安全互通?


說到底,“降本增效”從來不是買一套“全能平臺”就能實現的。對企業而言,第一步是想清楚自己要的是“管好事”還是“賦能人”,找對工具的定位;對廠商而言,與其扎堆做“數字航母”、搞功能復刻,不如沉下心打磨核心價值。


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工具,才會被企業記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瘋了快跑 ,作者:侯丹

隨意打賞

  • “微創軟件”完成近億元的融資

    i黑馬  ? 
    據百聯摯高資本官微,“微創軟件”宣布完成近億元的融資,由百聯摯高資本獨家投資。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微創軟件人工智能平臺WISE的技術研發、全球交付樞紐的擴建,以及華東區域總部的運營,加速其在AI數字化智能軟件解決方案領域的戰略布局和產業化落地。文章評價匿名用戶發布發布
  • 維諦(Vertiv)宣布收購生成式AI軟件領軍企業WaylayNV

    砍柴網  ? 
    維諦(Vertiv)宣布收購生成式AI軟件領軍企業Waylay NV,以提升關鍵數字基礎設施的運營智能化水平、系統優化能力及服務體驗。 全球關鍵數字基礎設施領導者維諦(Vertiv,NYSE:VRT)近日宣布: 已收購比利時超自動化與生成式AI軟件平臺領軍企業Waylay NV 。作為戰略布局的
  • 合規又高效:內外網分離架構在小天互連IM軟件的應用

    砍柴網  ? 
    在“等保與信創”雙重合規要求下,企業需要的不僅是一款能聊天的IM軟件,更是一套“合規又高效”的統一消息中樞平臺。小天互連IM系統以私有化部署、內外網分離架構為基礎,為政企、通信、醫療等關鍵行業提供自主可控的IM軟件解決方案。本文結合小天互連IM系統特性,拆解它如何把“合規”做成默認配置,把“高效”做成用戶體驗。一、?合
  • 決策家軟件新功能上線:熱點“題材”全景掃描,四大模塊重構投資新生態

    砍柴網  ? 
    市場波動加劇,熱點輪動提速。從年初北證50指數的領漲,到人工智能、機器人、數字貨幣等概念板塊的輪番爆發,再到有色金屬、企業服務等行業的階段性領跑,市場熱點如星火燎原,卻也轉瞬即逝。在這場“題材為王”的博弈中,中小 投資 者如何突破信息壁壘、精準捕捉熱點?深圳市國誠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簡稱“國誠投
  • 2025西門子EDA技術峰會滬上啟幕 迎接AI重構與軟件定義“芯”時代

    砍柴網  ? 
    8 月 28 日,西門子 EDA 年度技術峰會“Siemens EDA Forum 2025”在上海成功舉辦。這場匯聚西門子全球技術專家、產業伙伴與核心客戶的行業盛會,以“AI 驅動半導體變革”為核心議題,深度探討軟件定義時代下,如何破解驗證復雜度攀升、系統集成難度加大等行業痛點,攜手勾勒智能化設計的創新路徑。
  • 積鼎CFD VirtualFlow 2025 搶先看,“AI+仿真軟件”重塑行業發展

    砍柴網  ? 
    近日,第21屆CAE工程年會在長春圓滿收官。作為聚焦工程仿真技術創新與應用的行業盛會,本屆年會匯聚了國內頂尖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成為國產工業軟件展示技術實力、探討發展方向的核心平臺。其中,上海積鼎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積鼎科技”)的表現備受關注,不僅憑借多尺度離散元模擬軟件 DEM
  • 《暗區突圍:無限》登頂360軟件管家端游榜單:全周期運營,撬動千萬級曝光

    砍柴網  ? 
    得益于技術迭代帶來的體驗升級、經典IP持續推出優質內容,以及玩家對深度沉浸玩法的需求釋放,端游市場近兩年愈發繁榮。 為助力 游戲 廠商精準洞察市場趨勢、提升用戶服務效率,360軟件管家基于平臺內千萬級游戲用戶真實下載數據,于近期發布了2025年軟件管家游戲半年榜-精品端游熱力下載榜(以下簡稱“端
  • 潤和軟件:創新業務持續增長,持續加碼鴻蒙商業化落地

    砍柴網  ? 
    8月21日晚間,潤和軟件披露了2025年半年度報告。公司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7.47億元,同比增長10.55%;扣非歸母凈利潤5217萬元,同比增長47.33%,盈利能力持續提升。公司創新業務保持增長態勢,實現銷售收入約3.68億元,同比增長8.96%,占營業收入總額比重達21.07%。 在開源鴻蒙領
  • 億咖通·云山跨域軟件平臺——“AI定義汽車”時代的加速引擎

    砍柴網  ? 
    2025年8月20日晚,吉利 汽車 集團在杭州舉辦“AI座艙技術發布會”,宣布“全域AI”技術體系正式落地座艙域,交互感知如AI Agent、生成式UI、AI OS等一系列座艙前沿AI技術與應用成果驚艷亮相,同時首發Flyme Auto 2,以全新視效、情感化AI交互、更開放的生態空間引領沉浸
  • 評論
提交建議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好友吧。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院| 久久99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成人精品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杨幂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免费精品国产日韩热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又爽又黄| 国产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99re热这里有精品首页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2021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 猎奇 另类视频|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2021国产成人午夜精品|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四川 |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免费直播| 国模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9视频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精品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免看国产|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