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編“專用?!狈謹颠h超985,選名校不如選就業?
高考填報志愿是選一個更知名的大學,還是選更好就業的專業?這個問題令不少高考生和家長頭疼。
日前,江蘇省教育考試院公布江蘇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類本科提前批次投檔線,其中物理等科目類提前批次投檔線顯示, 上海海關學院兩個專業組投檔最低分分別是648和657分,遠超部分985、211高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
公開信息顯示,物理類的657分在江蘇省排名2618名,這個位次超過2024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部在江蘇的錄取最低位次,2024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部在江蘇省的錄取最低位次為2662名。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高校招生提前批次本科投檔線公布、高考錄取通知書開始陸續投遞,高考生的志愿選擇再次引起公眾關注。而在今年的高考生中,還有一些高分考生放棄清北,轉而選擇自己喜歡的熱門專業,也有超過600分的考生放棄本科,選擇高職院校。
在2025年的高考中,一名沿海省份的2025年高考文科考生林紅 (化名) 也曾被家長建議選擇填報上海海關學院。半個月前,當高考成績揭曉時,林紅查詢到自己的成績在所在省份排名約200名左右。分數出來后,林紅的家長建議填報上海海關學院。而上海海關學院2024年在其所在省份的考生類別中錄取的最低位次在3000名外,去年最低投檔分數比林紅低了近70分。
林紅告訴《財經》,這個分數填報上海海關學院太“虧分”,最終,林紅選擇了自己的夢校——北京一所知名的以法學見長的高校。
部分考生填報上海海關學院,就業機會是側重考量的因素之一 。7月9日,上海海關學院招生處的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該校錄取分數已經超過同濟大學等多所知名高校。該校學生大概率能順利考公上岸,“如果想進海關,除了我們學校,基本沒有別的選擇了”。
公開信息顯示, 上海海關學院是海關總署唯一直屬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學校 ,2018年5月,學校獲批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學院官網公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2022) 顯示,截至2022年8月26日,2022屆畢業生初次畢業去向落實率為 90.92%,本科、碩士畢業生初次畢業去向落實率分別為 89.92%、98.73%。在2022屆畢業生中,黨政機關是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吸納2022屆畢業生占比43.11%,在就業去向中,國企占比18.18%。
林紅表示,此前家長建議其填報上海海關學院,是在瀏覽短視頻時看到了該校的介紹,但該校的專業和就業方向并非林紅的興趣所在,林紅對專業填報自有打算,希望就讀自己喜歡的法學類專業,還好父母最終選擇尊重其個人意愿。在填報志愿過程中,還有社交媒體上的網友對林紅表示,“在江蘇,你這分數根本考不上上海海關學院”。填報法學專業后,又有多個網友向林紅表達了對法學類專業畢業后就業的擔憂。在年輕人聚集的社交媒體上可以看到,今年有一些考生公開詢問在上海海關學院和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或者985高校之間如何選?選擇985高校還是軍?;蚓??
為何部分考生和家長填報志愿時,在考慮學校之外,格外看重就業的因素?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研究員毛宇飛對《財經》表示,今年部分高分考生和家長在志愿填報時,除了權衡名校因素,還格外看重專業的就業前景,這種現象在前幾年并不明顯。此前很多高考生和家長報考志愿時, “很多都是分數思維,現在開始轉向行業思維或產業思維”。
毛宇飛解釋稱,高考填報志愿的分數思維,是指考生根據自己的分數和位次,按照以往的錄取規律,去選擇對應的院校和專業,更傾向考慮學校的實力和專業等綜合因素。但到今年,人們可以看到,媒體報道中出現一些高分考生放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志愿填報時更傾向結合專業興趣和未來就業,“學生和家長的報考思維轉向行業或產業思維。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學生和家長在選擇志愿時會看重專業的就業前景,考慮從學校中能夠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四年的大學學習能不能帶來一個好的就業結果。
在今年的高考志愿填報中,珠三角一帶的考生曉明 (化名) 也經歷了志愿填報的兩難,填報志愿還引發了親友間的爭執。曉明是一名物化生高考考生,成績不是很理想,只能在一般的一本大學和二本大學好一點的專業之間選擇志愿填報。
曉明告訴《財經》,高考分數出來后,他的家長認為他的分數很“尷尬”,很難選到理想的大學和專業,不如退而求其次,選擇一所全國知名的民辦類科技大學,因為那所大學的專業都比較務實,畢業去向落實率高于廣東省本科生就業率平均值。
王曉明的父母認為, 大學的排名和名氣對學生本人來說“意義不大”,還不如更看重就業。 王曉明父母的志愿填報建議,遭到了其親友的強烈反對。王曉明的親友認為,能選擇好的大學,還是盡量沖一下好大學,專業因素則沒有那么重要,畢竟幾年后的就業形勢很難判斷。
對此,毛宇飛進一步解釋稱,高考生和家長填報志愿從分數思維轉向行業或產業思維,其中一個因素在于 公眾開始思考和權衡“上大學的意義和目的是什么”。
高考生和家長在考慮名校的光環之外,還看重學校里能學到什么知識和技能,將來是否有利于就業,一些專業類、行業類的院校受到部分考生及家長的青睞,這兩年的招錄分數也較高,“原因就是這一類學校在培養人才時,就業的導向性和目的性非常強”。
填報志愿思維轉變的另一個因素與中國近年來對青年人才的培養有關。目前,中國鼓勵各高校將重心放在優勢學科上,集中精力建立一流學科,有些高校雖然不是一流大學,但是有一流學科,這能夠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未來規劃選擇志愿填報。
另外,目前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充分和豐富,這與前些年不同。往年志愿填報時,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進行報考的行為模式比較固定,也就是分數思維時代。如今, 考生和家長能較全面地了解高校的軟硬件建設、就業落實率、校友的資源等,這會讓考生和家長更多元地了解高校和專業。
毛宇飛關注到了關于志愿填報的各種不同觀點。比如,有觀點表示,放棄知名985高校是一種短視行為,忽視了知名高校自身的積淀、平臺的作用和人脈資源等,名校更側重寬口徑人才的培養。
也有觀點表示, 大學所學專業和未來的就業沒有強相關的關聯,選擇學校更重要,進了大學還可以再換專業。
“每個人都站在不同的立場,包括閱歷和經驗也不一樣,只是看你更看重什么。考生和家長也會想,我這個分數本身能上名校,為什么我不選擇名校,選擇普通院校的專業。其實, 志愿填報背后是考生和家長權衡過利弊之后的理性的選擇,不管做哪種選擇,都很難說到底對不對。 ”
臨近高考報名截止日,曉明和家人親友還是難以達成一致,曉明最終和父母一樣更傾向好就業的務實類專業,主要集中在當前就業前景不錯的幾個行業。在報考截止的前一日,曉明的父母還花費了2000多元,找到高考志愿填報規劃師,以專業為首選因素重新優化了志愿。
毛宇飛表示,高考考生和家長志愿填報背后的行業思維或產業思維,其實是職業規劃前置,在選擇大學就讀專業時,提前選擇未來就業的賽道,不像此前的大學生,上了大學才開始進行職業規劃,今天的學生和家長,在高考報考志愿的那一刻,“就在想到底要從事什么樣的職業”。
毛宇飛提醒, 專業選擇只是職業規劃的第一步,實現職業目標還有眾多環節 ,比如專業課程的學習、專業實務能力的培養等,這包括積累知識技能、數字化技能和就業中的軟技能等,以應對未來行業變化、技術進步帶來的就業影響。
對于高校來說,競爭生源的逐漸激烈,也會倒逼高校綜合改革向縱深發展,逐步實現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深度融合,通過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高校可以積極擁抱行業的變化,適應當前的人才培養需求。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財經雜志 ,作者:王麗娜,編輯:蘇琦,責編:要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