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為了貴而貴
今天的新聞是,特斯拉漲價了。
當降價不再是新聞時,漲價就成了新聞。
一
最近5年平替成風,本土品牌越活越有勁。隨即而來就是飽暖思淫欲,大量因平替上位的本土品牌動腦筋升級,越賣越貴。
餐飲類和時尚類是重災區,很多品牌因此成了梗,最有名的是鐘薛高真涼了,還有李寧起起伏伏伏伏伏。與之對應的是瑞幸、蜜雪越活越甜,肯德基麥當勞靠“瘋狂星期四”這類大牌補貼維持增長。
時尚類的走勢則很特別。有李寧這類亂動腦筋頭破血流,卻沒有因堅持低價而大爆發的國民品牌。
本土時尚業演的是群戲,行業變得分散,主角是大量冒頭扎根的獨立品牌。一方面它們的設計與品質出眾,價格同樣越來越貴;另一方面,它們活得都還不錯,卻也沒有成長為國民大牌,還逐漸讓消費者感到不滿。
千萬不要小瞧了這些不滿的聲音。
國民品牌并非沒有品牌升級成功的例子,波司登就是一個,然而, 與它們的價格同比增長的,還有對其高價的爭議與非議。 結果是,數據顯示其庫存規模大幅增長,毛利率下滑,天貓旗艦店銷量占大頭的仍是數百元的低價產品。
更具警示意義的案例是李寧。就在短短兩三年前,它們同樣品牌升級成功,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消費者的不滿,這種狀態下的品牌是非常脆弱的,它恰恰就在那時因爭議設計陷入輿論危機,上升勢頭戛然而止,利潤連年下滑。
二
在瘋狂內卷之外,本土汽車業近幾年的另一個主旋律就是升級,比亞迪、理想、鴻蒙、小米都是品牌升級的參與者。
卷的不可持續性正在顯現。 供應商的反抗之聲隱隱形成合力,乃至引發輿論;市場承載力觸摸到上限,持續的降價找規模似乎難以再帶動周轉效率,邊際效應遞減。
在這種狀況下,升級的必要性顯得不合時宜又不可避免。 要規模就得卷,保持規模也得卷,卷能創造的利益在收縮,所以又要升級,保證可持續性。
升級的風險一直都在。
其一,本土汽車業的主力是智能新能源, 市場對智能新能源的不滿一直都有, 又伴隨近期的重大事件迎來集中爆發,且牽一發動全身,會引來更多不滿。
其二, 汽車業的輿論敏感性遠超時尚業,競爭之激烈更遠非時尚業可以想象。
李寧的轉憂為喜就在一夕之間,而對波司登僅僅形成隱患的不滿,放到汽車業就能直接讓 (曾經的) 理想和小鵬陷入危機。
本土汽車品牌的升級,每一步都是兇險。
三
本土汽車業恰恰又是升級成功最經典的案例。
在智能新能源之前,中國沒有一個成功的售價15萬元以上的汽車品牌,領克和WEY都只是能活著而已。直到智能新能源時代到來,蔚來、理想、小鵬分別在40萬、30萬、20萬的價位站穩腳跟,比亞迪漢在20萬元級別的大火成功讓整個品牌逆襲。
直到今天, 20萬元價位活生生被本土汽車品牌培育成為主流市場, 而且,這是一個對大眾、豐田關閉的主流市場。
放眼全中國有史以來的消費市場,本土汽車業的升級都璀璨無比,而且這還是自己親力親為、全程參與的事件。
參考意義大到沒邊了。
四
20萬元的市場一直都有,大眾、豐田也不是不動心,它們都嘗試過品牌升級。
大眾CC、豐田的皇冠和亞洲龍都努力過。它們的思路很常規,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往上堆一些豪華車的標準,比如更大的尺寸、更好的材質、更豐富的配置、更特別的設計 (如無邊框車窗) 等,無一例外成效有限。
最初帶來改變的是特斯拉,這篇文章的主角是本土品牌,所以從蔚小理說起。
蔚小理有各自特定瞄準的差異優勢,比如蔚來的服務、理想的增程,比如小鵬從一開始就是對輔助駕駛投入最大的,但三者最底層的思路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 打造智能新能源。
智能是說,相比曾經的汽車,它們的車就像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的飛躍。新能源是說,相比曾經的燃油車,它們的能源形式以及加速體驗的不同。
相比傳統燃油車,智能新能源車當然仍然是車,但整個體驗上的差異顯而易見。要造這樣一款車,成本結構和傳統燃油車相比同樣大相徑庭。
消費者能看到、感受到產品天翻地覆的變化,因此愿意接受超出以往主流車型的價格。因為這個產品不一樣了,不能用曾經的標準去衡量,包括成本和價格,要造出這樣一款智能新能源車,就需要這些錢,所以也不得不賣這個價。之后的漢、極氪、智己、小米、鴻蒙們也都是這樣的道理。
本土汽車業之所以完成了如此震古爍今的升級,是遵循著這樣的路徑—— 先在腦子里有完整的構想,根據這個構想去打造產品,再根據產品定價。
它們是為了打造設想中的產品,因此才貴。
五
最初的高級料理也是如此。比如法國人吃鵝肝,因為油脂豐富,為了讓鵝肝的口感更加極致,ta們甚至死命給鵝硬塞食物,活活撐死它們也不足惜,以此烹飪最頂級的鵝肝 (人類就是這么殘忍) 。 這是先有概念再有菜肴,最后根據菜肴的原料、手藝和烹飪精力去定價。
而那些低劣的高價食物呢,我們拿鐘薛高舉例:
ta們最初的想法是弄個價格很高的雪糕;
為了讓這么貴的雪糕賣得出去,就得讓消費者覺得值;
為了讓消費者覺得值,就要弄一些更嚇唬人的原料;
那么就是弄出一些讓你我不明覺厲的來自XX地區的YY……
那種原料或許的確稀有,鐘薛高里或許的確或多或少加入了那種原料,但是口感味道是否搭配、是否更美味、是否確有必要……這些問題對ta們而言則是次要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蹩腳高級餐廳也都走的是這套路子,采用XX地區的YY制作……只選用XX最鮮嫩的YY的部分……
那么多沖擊高端但無法說服人的產品同樣是這套路子,以汽車為例:我有勞斯萊斯的這個材質、我有法拉利的這個技術、我有奔馳的這個配置……
這些蹩腳的失敗升級的特征是: 它們先設定了一個價格,然后再設定產品,再為了讓消費者相信產品值得這個價格,去堆配置。
它們是為了貴而貴。是為了貴,才堆配置,拼湊出產品。
六
歷史不是非黑即白的,商業歷史自然更不是。因此絕對有配得上其價格的產品和品牌最終無以為繼,也必然有全是雞賊和算計的產品或品牌大行其道。但大體而言, 市場能看得出“為產品而貴”與“為貴而貴”的差別。
就算后者能夠蒙混過關,它們也一定偽裝得足夠真實,為產品適配和最終表現下了相當大的功夫。
在自身因素之外,從市場角度來分析,品牌升級或產業升級又取決于整個市場的價格結構。
網絡上不少人探討過這樣的事實。奢侈品賣這么貴,是因為西方世界本身收入與消費都更高,而當那些品牌去到人均收入沒有那么高的國家,且已經通過當地生產壓縮了成本,卻仍然賣西方世界的價格,這本身就是荒謬的。
恰恰是這種荒謬,給后來者的品牌升級和產業升級留下了空間。
你我可以用千元買一件平價品牌的羊毛大衣,也可以用幾萬、幾十萬元買一件奢侈品牌的羊毛大衣。而從千元到幾萬元之間,就給那些對設計和品質有更高追求的獨立設計師品牌或輕奢品牌、高端品牌留下了機會。
20萬元就曾經是本土汽車品牌在大眾、豐田與BBA之間找到的市場空間。
如今,豪華品牌核心產品56E的價格都已降到30萬范圍,空間正在被壓縮,但當然也絕不是就沒有。畢竟真正重要的事情永遠都是產品—— 要為產品定價格,而不是反過來為了價格定產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
,作者:鐵西區的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