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面語和短視頻語言的區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珞石居 ,作者:珞石居,題圖來自:AI生成
語言是有生命周期的。
過去寫文章講究起承轉合、字句對仗、結構完整,像是在寫給一個不會打斷你的人。但在短視頻里,語言不再追求工整,而追求鉤子;不再講邏輯鏈,而講情緒點。
我們的表達場域和注意力模式變了。書面語的讀者,喜歡鋪墊-展開-升華,而短視頻的觀眾喜歡沖突-轉折-上頭。
比如書面語會這樣講觀點:
近年來,隨著媒介平臺的更替,視頻內容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這一過程中,語言的功能和形式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尤其是短視頻語言,它以簡潔、直接、情緒導向的方式,重塑了有效表達的形式。
但如果把這個觀點放進短視頻,它更可能變成:
為啥現在大家越來越說話不講邏輯了?不是人變笨了,是視頻讓我們習慣了先爽再說!
邏輯沒變,但語言的節奏、敘述方式都變了。
一
寫一篇文章,是在構建世界觀、價值觀;而拍一個短視頻,是在制造臨場感。
這兩種語言,一個偏向理念搭建,一個偏向情緒喚起。
比如寫一篇講“原生家庭影響人格”的長文,正文大概是這樣慢慢說理的結構:
-
引用心理學理論 (弗洛伊德、榮格) ;
-
講一個案例 (成長在控制型母親家庭的女孩如何自我認知受限) ;
-
拓展討論 (社會環境與家庭結構的多重影響) ;
-
提出自我修復路徑;
-
最后升華,點題。
但如果作為短視頻主題,會是這樣子:
-
“你以為你是個膽小的人,其實不是,是你媽從小就讓你不敢說話?!?/p>
-
“控制型家庭長大的孩子,會下意識壓抑自己、討好別人,這不是你的錯。”
這其實是把文章里的因果鏈拆開了,把因和果挑出來最讓人共情的片段,然后用情緒詞包住。短視頻語言承擔的邏輯任務被壓縮了,而必須快速完成抓人+共鳴+轉場+留白的任務。
于是你會發現,短視頻語言不是在講清楚一個事,而是在讓人產生情緒反應。
二
在書面語里,我們重說理,一個邏輯要有證據,有推演,有反例。你不能只說這樣的人就是不自由,你得先說什么是自由,再說為什么這些特征和不自由有關,最后再講解決方式。
而短視頻不能這樣。你講定義、講推演、講層次,觀眾已經劃走了。只有直接給了讓人好奇的結論,才有人愿意聽你怎么回事。
比如書面語說:“長期處于高強度內耗的狀態下,人會逐漸失去行動力,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中叫‘習得性無助’?!?/p>
短視頻語言會說:“你不是懶,你是已經不相信努力能改變現狀。”
這兩者表達的是同一個心理機制,前者更扎實,但后者更鉤人。
三
觀眾已經習慣高速了,不能要求他們都回來慢慢走。
那問題來了:一個寫慣書面語的人,怎么學會短視頻語言?
你想被看見,就得學會在快節奏里也能表達深意。不是要你變浮夸,不是要你扔掉邏輯,不是放棄深度,而是換一個進場方式。
就像寫小說和寫劇本不是誰高誰低,而是不同介質需要不同敘事張力一樣,書面語和短視頻語言,也各有自己的節奏和能量。
分享兩個思維切換方式:
1. 把邏輯藏起來,把情緒拋出來。
不是不講邏輯,而是讓邏輯潛伏在話里,而不是展開一堆邏輯鏈。
比如你要講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選擇恐懼,文章會拆成五段講清楚;但視頻只用一句:你不是選擇困難,是你從小做選擇就怕選錯會被罵。
一句話,情緒、因果、語境都到了,觀眾才有繼續聽下去的意愿。
2. 訓練可視化語言而不是抽象表達。
畫面,就是短視頻語言的母語。不是講概念,而是用動作、情景和鏡頭感說話。
書面語說:“要多條收入來源。”短視頻語言則是:“他發個視頻掛個鏈接,睡一覺到賬六百?!?/p>
書面語是說“這個人很孤獨”,短視頻語言是:“她點了一份麻辣燙,調料都調了兩份,但桌上只有一雙筷子。”
寫書面語的人,得從概念思維切到場景思維。
四
短視頻語言,不是語言降級,而是對人類注意力的一種重新編碼。不是不要深度,而是要你先讓人愿意留下,再把深度藏進節奏里、情緒里、場景里。
我們不該把書面長文和視頻語言對立起來,而應該用寫作打好了邏輯的底子,再學會用短視頻語言的形式去呈現。
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說得清是一種能力,但說得直白、說得進心里,是另一種更稀缺的能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珞石居 ,作者:珞石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