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經高考失利的企業家們
又一年高考到來。作為大多數普通人改變命運的途徑,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中國企業家中,高考的故事也頗多傳奇。
這些企業家在商界取得優秀的成績,有的甚至用成績改變和影響了這個世界,但是年輕時面對高考的他們也并非一帆風順,相反,他們曾“偏科”,或折戟英語,或為數學頭疼,多次落榜卻屢戰屢敗,越挫越勇。
獵云網梳理了那些高考失利的大佬們,他們當中,有人三次赴考,終圓北大夢;有人身體羸弱,中途輟學;有人放棄高考,卻創立了跟學習相關的企業;他們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高考似乎是一道重要的關卡,但是遠遠不是人生的全部。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高考三次,身家4377億
眾所周知,馬云是英語老師出身,讀書時期曾是一位偏科大王,高考數學成績是1分。
馬云出身曲藝世家,父親馬來法是浙江省曲藝家協會第四、五屆主席,曲藝界元老級人物。受父親影響,馬云從小對曲藝十分著迷,小學期間還上臺表演過相聲。盡管馬云從小受到藝術的熏陶,但是依然很淘氣,常常打架。
高中班里一共50人,馬云的數學成績常常排名40之外。但是這不影響馬云對高考的信心,1982年,18歲的馬云第一次參加高考,志愿填的是北京大學。當高考成績公布,數學成績僅有1分的他無緣大學。
高考失敗后,馬云轉頭開始找工作,去一家賓館應聘服務生,但是卻因為長得歪瓜裂棗沒通過面試,反倒是一同前去的表弟被面試官看中。后來通過關系,找了份給出版社送書的活兒。
這個時候,路遙的著名小說《人生》改變了馬云的想法,馬云開始了艱苦的復讀,并在第二年再次走進了考場。成績出來后,馬云的數學得分有了進步,考了19分,但依舊無緣大學。
接下來的一年,馬云仍然是一邊打工,一邊準備第三次高考。這次,馬云的數學成績終于及格了,考了79分。不過,總成績比本科線還是差5分。
幸運的是,馬云第三次高考那年,杭州師范學院的英語系因為剛剛升為本科,招生指標未報滿。于是,校領導做了個令馬云感覺天上掉餡餅的決定,讓幾個英語成績好的專科生直升本科。于是,英語成績過硬的馬云幸運地以本科生身份踏進了杭州師范。
從此,杭州師范學院成為了馬云夢想起步的地方。在這里,馬云從學渣脫胎成為學霸,成績在外語系常常排名前五,還擔任過兩屆杭州市學聯主席。他還認識了自己的學妹張瑛,張后來成為馬云的妻子。
高考充滿波折的馬云,創業之路也非一蹴而就。經歷過二次創業后,馬云才培育出阿里巴巴這個中國巨頭企業。
馬云第一次創業是和朋友一起創辦的海博翻譯社。但一開始就面臨著兩難困境。第一個月的收入是700元,租金卻要2400元,還要養活5名員工。為了保障翻譯社能夠繼續支撐下去,馬云去義烏批發鮮花、手電筒、內衣、襪子等小商品賺錢。不過,1995年后,翻譯社開始盈利。
1995年5月,馬云在美國西雅圖第一次接觸到互聯網。他發現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到非常多的信息。但卻找不到任何一條有關“中國”的信息。看到這片空白的市場,馬云興奮不已。很快,他從美國帶回來一臺486電腦,回國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商業網站“中國黃頁”。
馬云把營業額從0做到了幾百萬,而且隨著互聯網行業的逐漸升溫,也出現了杭州電信這樣的競爭者,后來杭州電信出資140萬人民幣和馬云組建合資公司,馬云占股30%。
馬云第三次創業是在1999年,他開始創辦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阿里巴巴。隨后,阿里巴巴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以及經濟體之一。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高考三次,身家300億
參加三次高考,對俞敏洪而言,著實是因為缺了幾分運氣。而最終考上北大,除了他的堅持,也離不開背后母親的鼓勵與幫助。
俞敏洪從小就很愛學習,一干完農活就喜歡看書,比如《艷陽天》之類的書,還有一些教科書,他還在家學畫畫。而當時的政策是,貧下中農家庭只能有一個子女上高中。姐姐已是高中畢業,所以俞敏洪沒有機會。
1977年年初,同村一個女孩不愿上高中,俞敏洪母親知道這件事后,覺得可以讓俞敏洪頂替這個女孩上高中,幾經說服,學校終于同意。
1978年,俞敏洪第一次參加高考,目標院校的江蘇省常熟市地區師專,卻因為5分失之交臂。院校的外語錄取分數線是38分,而他考了33分。
后來俞敏洪一邊在大隊中學做代課老師,一邊用業余時間復習功課,在1979年參加了第二次高考,遺憾的是,同村的兩名同學都考上了,但俞敏洪又因為5分,與心儀院校失之交臂。他的總分雖然超過錄取分數線,但英語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師專的錄取分數線變成了60分。
俞敏洪說,執著地第3次參加高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恐懼”,害怕一輩子待在山溝里,想考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
兩度失利之后,俞敏洪報名參加了專門針對外語高考的輔導班,在1980年再度走進考場,并用了40分鐘就交了英語試卷,最終取得了英語95分,總分387分的好成績。當年,北大的錄取分數線是380分,8月底,俞敏洪順利拿到了北大的錄取通知書。
之所以能40分鐘交卷,俞敏洪說,因為在第三次參加高考時,已經做了上千份英語考卷,當時不用考口語,英語也相對簡單,就是背、記、寫。
畢業之后,俞敏洪留在北大教書,這期間出國潮正熱,新東方也隨之成立,并于2006年在紐交所掛牌上市。如今,59歲的俞敏洪身家300億元。
晨光創始人陳湖雄,高考三次,身家500億
一手締造起龐大的晨光文具帝國的陳湖雄,在學生時代,著實算不上學霸。1970年,陳湖雄出生于廣東汕頭潮陽谷饒,從小活潑愛動,也十分聰明,但心思卻不在學習上,癡迷看武俠小說。
上小學時,同桌在認真聽課,他卻偷偷看《射雕英雄傳》。到了初中,隔壁鄰居家小孩在寫作業,他在窗外對著樹枝練朱砂掌。小學和初中,陳湖雄是在看小說、練各種奇奇怪怪的武術中度過,也因此,他的考試成績也一直穩定在班級倒數三名。
1987年,陳湖雄連著3年參加高考,成績一次比一次差,他徹底放棄,決定去打工。
自己沒有珍惜讀書的機會,就干點與學生相關的事情。有一天,陳湖雄偶然路過一家文具廠正在招人,看著待遇不錯,就也跟著報了個名并被錄用。
讀書的陳湖雄,總是打不起精神,工作起來卻如同打了雞血。從小就在街邊賣東西的經驗,也讓他把這份工作做得游刃有余。每天早上5點準時起床,晚上10點還在商家談事,隨身攜帶的再也不是小說書,而是一個大背包,里面全是文具。客戶一個電話,他立馬就到店里。
陳湖雄也把自己的那股“聰明勁”成功發揮在工作上,為了把貨賣給百貨店的老板,陳湖雄絞盡腦汁想出了贊助學校已達到宣傳的目的,以他為發起人找百貨公司聯系學校,專門為學校提供各項活動的橫幅,而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在橫幅上署名“某某百貨店贊助”,這樣一個看似細微的變動,卻讓百貨店在開學時候的營業額就翻了幾番。陳湖雄也因此成為了廠里的銷售冠軍。
在隨后做推銷員的9年里,陳湖雄一直蟬聯廠里的銷售冠軍,承擔起廠里40%的銷售額。同時,陳湖雄也存下了不少積蓄,積累了文具行業的各種經驗。
1999年,陳湖雄拿著10年的積蓄在奉賢買下了一塊地皮,晨光筆業就此誕生。如今,晨光文具成為行業的佼佼者,而陳湖雄身價516億元。
西貝莜面村創始人賈國龍,高考2次,身家55億
1967年,賈國龍出生在內蒙古臨河,從小身體一直較差。面對一幫草原蒙古大漢,自己的身子骨偏偏卻羸弱得不行,只能坐在板凳上看小伙伴賽馬、摔跤、射箭。
1980年9月,媽媽帶初一的賈國龍去呼和浩特做全面身體檢查,那是他第一次出遠門。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令賈國龍印象深刻,“原來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
從此,每天早上6點不到,賈國龍就坐在草原上大聲晨讀,一讀就是6年。第一次高考落榜,他開始準備第二次高考。1986年9月,賈國龍如愿走出草原,考上了千里之外的大連水產學院。
剛上大學的賈國龍對做生意的門路就頗為敏感。
大一寒假回家,賈國龍買上一大堆蜆子干、魷魚片等海特產孝敬舅舅。不過舅舅吃不慣海鮮,卻對賈國龍拿回來的大重九香煙愛不釋手。他動了小心思,大二上學期他干脆從大連買上一皮箱的大重九回老家,一倒手就是300多塊,“一年的生活費就掙了出來”。
不過一回到大連賈國龍就病倒了,一宿一宿睡不著,兩個月暴瘦20多斤,人都脫相了,醫生給出的診斷是水土不服。1988年5月,賈國龍只好退學,“這才認識到身體的重要性”。
當時賈國龍年僅18歲,回到老家臨河后,他告訴家人“想回來做生意”,因此家人掏出了幾千塊錢的全部積蓄,他開始倒賣石家莊各種小商品,并利用價格差賺到了不少錢,這筆錢支撐他在1988年底和1989年初分別開出了一家咖啡館和一家酒吧。
在內蒙古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后,1996年,賈國龍開始去北京,但是卻意外邀請前往深圳共同經營粵菜酒樓,盡管莜面等內蒙菜品賣得不錯,但最核心的海鮮等粵菜菜品根本不被當地人認可。短短9個月他就虧損了130多萬,因此不得不回老家借錢填坑。
回臨河后,他繼續干餐飲,并且干得更大。他貸款100萬蓋起了兩層樓高、3000多平米的美食廣場,一樓賣小吃,二樓賣川式火鍋。他要把在外面看到的、吃過的好東西都帶回老家。最終生意火爆。
1999年他又再次進京。賈國龍在臨河駐北京辦事處旁邊承包了“金翠宮海鮮大酒樓”,由于對海鮮品類經營并不順利,被顧客問“你們的海鮮怎么吃起來有股羊肉味”,遂做自己擅長的食物,把海鮮拿掉,全部換成了莜面、羊肉,改名“金翠宮莜面美食村”。
千禧之年,這家店的盈利做到了300多萬,往后的每年也開始逐年遞增。這給了賈國龍信心。后來,他每開一家連鎖店火一家。就連2002年接手人家倒了幾手的六里橋店,都能做得風生水起。六里橋的這家店第一次正式聚焦做莜面,同時把“金翠宮莜面美食村”正式更名為“西貝莜面村”。
2019年,西貝在全國20多個省份開出360多家門店,實現年營收57億。
新奧集團創始人王玉鎖,高考3次,身家810億
在眾多產業“大王”的奮斗史中,有一位三次高考失利的考生,書寫了屬于自己的精彩故事。這位考生就是2020年的河北省首富,“中國燃氣大王”王玉鎖。
1964年,王玉鎖出生于河北省霸州市。霸州作為一個南北溝通的要道,這里的人們大多都會做點小生意,因此年幼的王玉鎖并沒有將學習視為自己的唯一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班里三十多位同學,王玉鎖總是能“穩定”在后三名,而且一直“保持”到進入高中。這種情況直到進入高中,王玉鎖才終于明白了,高考對一個中國人命運的重要性。但是落下了九年的功課,豈是三年就能補完的,他參加了三次高考,成績卻一次比一次差,他也就沒有再繼續堅持了。
懷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期待,王玉鎖進入了社會,開始了自己的“謀生之路”。
這條路一開始并不順利,沒有高考登陸的王玉鎖,找工作沒有太多的選擇,只能和身邊大多數的青年一樣,去工廠里打工或者擺擺地攤賺點小錢。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的風口帶動下,我國涌現出了一大批最先賺到“萬元收入”的“萬元戶”。而年輕的王玉鎖,似乎開始的這幾年的運氣并不算好,沒有賺到“萬元收入”不說,反而因為干什么賠什么,欠下了“萬元外債”。這讓經濟上本就不富裕的他,雪上加霜。
但是,王玉鎖擁有著所有成功企業家的共同優點,善于觀察,敢于創新和敢想敢做。這些優點將會支持他走出黎明前的黑暗。
在生活和工作中,細心的王玉鎖觀察到,當時的民眾生火做飯大多使用柴火和煤炭,既不清潔又不方便,液化氣或許是未來城鎮居民的能源首選,要是能做相關的生意,或許能夠盈利。于是,他一路打聽到滄州任丘的液化氣廠,這里是周邊城市液化氣的供應源頭。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液化氣工廠的負責人,曾經是王玉鎖見義勇為救下的落水者。于是口袋里并沒有太多錢的王玉鎖,在這位“朋友”的幫助下,順利地賒到了燃氣灶和液化氣罐,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此后憑借著自己的商業直覺和優秀品質,王玉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甚至創辦了新奧集團,這一在能源領域的巨頭企業。曾有記者采訪過他,新奧為什么能夠成功?“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最后人用智慧把天地人合在了一起”王玉鎖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