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7再次打贏“逆風局”,小米如何打破偏見?
“這個世界不會永遠是強者恒強,后來者總有機會?!?雷軍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的口號,在 2025 年夏天有了更具象的注腳。
6 月 26 日晚,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發布會一結束 ,小米 YU7 開售 3 分鐘大定突破 20 萬輛的消息便登上熱搜,作為小米造車的第二槍,小米YU7 的首銷表現不僅超越了去年的小米 SU7 ,更是刷新了中國汽車工業史紀錄,讓黑粉啞然失聲。
在成立 15 周年的關鍵節點,小米迎來了發展的新起點。財報數據持續向好,核心業務穩健增長;高端化戰略成效顯著,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機時隔十年重回全國銷量榜首;“人車家全生態”發力,智能大家電出貨量實現翻倍增長,小米門店突破兩萬家……曾被視作 “不可能” 的目標一次次被小米化作現實。
從 “千元機終結者” 到 “造車新勢力頭部”,從手機單品到人車家全生態,小米始終在爭議中突破行業認知。
當行業還在沉迷內卷時,小米已帶著技術理想主的堅定信念,將目光投向了全球科技的尖端 —— 用產品實績回應爭議,以核心技術構建護城,小米成功的秘密可在其15年的風雨兼程中窺得一二。
一、 小米大心臟:在質疑中崛起
事實上,小米并不是第一個在質疑中崛起的企業。
2008年,特斯拉首款車型Roadster問世時,傳統汽車行業的主流聲音幾乎一致認為電動汽車只是玩具。如今,特斯拉用每年近200萬輛的全球交付量,市值一度超越全球銷量第一車企豐田證明,電動汽車是不可逆的未來。
蘋果芯片的發展路徑也同樣充滿質疑。早年被譏諷為“換皮芯片”的蘋果A4,十年后成長為性能卓越的M1系列,改變了全球芯片市場格局。
而在今年年初的中美貿易談判中,中國以硬核的產業實力回應了關稅挑戰,迫使美方回到談判桌。這些成長故事無一例外地證明,質疑聲最大的企業,成長速度也可能最快。
2021年小米集團宣布跨界造車,雷軍為此“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次日其股價最大跌幅達到13.48%。
部分投資者認為,造車資金與手機研發不是同一個數量級,且汽車市場不僅有著豐田、大眾等傳統汽車巨頭,特斯拉、蔚小理等新造車企業也頗具競爭力。作為入場較晚,且跨界造車的小米,難有市場機會。
但三年后,小米首款量產車型SU7上市24小時,便斬獲近9萬份大定訂單;其第二款車型YU7,上市3分鐘大定訂單就突破20萬輛,再度刷新行業歷史紀錄。在一片質疑聲中,小米用訂單數字證明互聯網造車并非幻想。
這一成績的背后是小米汽車的重研發投入,以盡可能縮小與對手之間的差距。
以智能汽車核心賣點之一的輔助駕駛為例,小米汽車在造車之初便以超7000萬美元收購自動駕駛團隊。據小米官方透露,小米汽車輔助駕駛領域第一期總投資57.9億元,專屬團隊規模已超1800人,目標2025年小米智駕站穩行業第一梯隊。根據公開資料,其團隊規模已超理想、蔚來汽車智駕研發團隊
在動力性能方面,小米汽車自研的電機效率達到98.8%,小米超級電機V8s的轉速高達27200轉/分鐘,刷新了全球量產電機的紀錄,遠超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20000轉/分鐘。
特斯拉曾長期穩坐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量冠軍,其中Model 3一度是純電轎車的標桿車型。而小米SU7上市后,僅用3個月就實現了累計交付超過2萬輛,超過了當年Model 3初入中國市場時的成績。
相比Model 3,小米SU7的銷量更為穩健。截止今年5月,小米SU7銷量已經連續6個月超過Model 3,最近兩個月連續穩居20萬以上轎車銷量第一。
“這個世界不會永遠是強者恒強,后來者總有機會!”雷軍曾在微博上寫道。小米用實打實的交付數據證明,憑借足夠的技術投入和對產品體驗的極致追求,后來者也能撼動行業格局。
二、 彎道超車,小米實力擊碎偏見
事實上,對于小米的偏見,并非始于汽車業務。
2010年,小米手機憑借1999元的性價比迅速打開市場,但“組裝廠”“沒有核心技術”等標簽幾乎從創業之初就貼在它身上。2017年,小米發布第一顆自研芯片“澎湃S1”后陷入長時間沉寂,更被外界視為造芯失敗。
直到2025年,小米成功量產3nm制程芯片“玄戒O1”,成為全球第四家掌握該技術的手機企業,逐步完成了技術路線的反轉,過去五年,小米在芯片領域累計投入超過135億元。
在被視為第二增長曲線的汽車業務,小米始終堅持高端化的產品路線。
盡管售價21.59-29.99萬元的小米SU7,讓小米汽車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最矚目的明星,但真正支撐小米高端化形象的,是售價52.99萬元起的SU7 Ultra。
今年2月,小米SU7 Ultra上市僅三天,雷軍在微博宣布鎖單突破1萬輛,提前完成全年銷量任務。汽車之家數據顯示,SU7 Ultra占2024年中國50萬元以上轎車銷量的20%。
據悉,這款車型以7分04秒957的圈速打破紐博格林北環最速量產電動車紀錄,超越保時捷Taycan Turbo GT等百萬級豪車,成為首個打破該紀錄的中國品牌。
在小米汽車之前,真正讓汽車行業感到威脅的是蘋果汽車,不少人認為,靠著龐大的生態系統和創新功能,蘋果汽車是最有可能顛覆汽車行業的新勢力。然而2024年,外媒報道蘋果放棄投入十年的造車項目。
蘋果的放棄,為小米汽車留出市場缺口。小米汽車為蘋果用戶進行定制化適配,比如靈動島支持小米汽車App、Apple Watch獨立控車等功能。2024年北京車展上,雷軍宣布小米SU7的購買者中,BBA用戶近3成,51.9%的購買者為蘋果用戶。
從組裝低端智能手機,到造出能和保時捷掰手腕的高端性能車,小米用實力反擊外界的偏見。
三、 為技術理想主義者喝彩
回顧中國過去四十年的崛起歷程,偏見從未缺席。
中國制造的發展歷史,開局一路被質疑、被打壓,如今一步步靠產品質量、供應鏈能力和工程實力贏得世界尊重。
小米汽車,有著相似的劇本。
2019年,小米集團首次成為世界500強企業,成為進入該名單當年最年輕的公司,但圍繞小米的批評從未中斷。
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上,雷軍表示“一直有人詆毀小米的代工模式,說小米一個工廠也沒有”,內部經過6個月的復盤后,決心發力智能制造,建立全世界的標桿。今年5月,雷軍宣布,小米未來五年研發投入將達到2000億元。
在手機主業務利潤承壓之下,這一決定并非輕松,小米為此連續多個季度凈利潤下滑,直到2023年下半年,小米收入才實現兩位數增長。
也正是決意發力研發制造,小米汽車并沒有從平臺代工起步,而是選擇自研電機、自研智駕、自建工廠。這背后是極高成本的投入。今年1月雷軍曾在一次直播透露,小米汽車研發投入超過130億元,工廠建設和員工工資總投入更是接近300億元。
工廠方面的高投入帶來可控的交付節奏。即使小米SU7創造銷量紀錄,在產能升級等措施下,小米汽車一度將交付周期壓縮至最短5周,避免陷入產能地獄,穩定了用戶信心。
銷量則迅速反哺了前期的高投入。雷軍在近期的小米投資者大會上表示,小米汽車業務虧損正在逐步收窄有望今年實現盈利。對比其它競爭對手,小米汽車或是最快實現盈利的車企。
也正是小米汽車堅持技術創新,贏得了外界的尊重。今年6月,小米YU7登上多家外媒頭條,被評價為“特斯拉在中國市場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之一”。而SU7 Ultra則刷新了紐北最速量產電動車紀錄,用事實證明,小米汽車打破被國外車企壟斷性能車的局面。
中國市場需要更多像小米這樣的企業,用技術贏得市場銷量。
今年3月工信部、發改委、國資委三部委相關人士接連指出當前國內汽車行業內卷嚴重,不少車企增收不增利。此后,國家部委要求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小米汽車是第一批宣布將供應商付款賬期縮短至60天以內的車企之一。
對中國制造來說,小米是一個參考樣本。與其在存量市場里反復內卷,不如走出去,與全球強者較量。只有在那里贏得尊重,技術與品牌才能真正建立起護城河。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本文作者長期跟蹤汽車行業前沿,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添加作者微信 xueyin4910 溝通交流!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