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何時能到萬億估值?

我是創始人李巖:很抱歉!給自己產品做個廣告,點擊進來看看。  

“阿里股價終于翻身,自己的股票也終于解套了。”阿里員工劉昀感嘆。在經歷三年的低迷股價之后,今年年初阿里(港股)股價從76元一路爬坡,飆到最高143.5元。

在股票破新高之際,打開投資軟件,滿屏有關阿里的投資分析撲面而來,簡直炸開了鍋,甚至市場上已經有不少人在炒作阿里云上下游產業鏈的受益股。

而這波股價的上漲,背后暗含了市場對阿里估值的大轉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市場對阿里巴巴的估值邏輯一直停留在其電商業務,對阿里云和 AI 幾乎沒有計入估值。

而從 2023 年下半年,阿里云的估值開始出現反轉,再到2024-2025年,投資者竟然對阿里云進行徹底重估。摩根士丹利預測,2027-2028年阿里云營收可能達到2000-2400億,而在PS估值上,如今阿里云估值已給到4-5倍,較2023年的2.8-3倍顯著提升。

按機構預測,阿里云萬億估值最快能在2028年實現。

如果該預測能夠實現,這不僅是對阿里的股價,甚至是國內互聯網巨頭的股價都會產生極大的提振作用,正如有投資者大V所言:“重估阿里云就是重估阿里,重估阿里就是重估中概股?!?/p>

那么問題又來了,從 2023 年至今,阿里云估值為何有如此大反轉,底層原因到底是什么?

阿里云估值困境與反轉

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市場對阿里云幾乎沒有計入估值,這也一度困擾阿里云高層,尤其是在 2023 年,低估值某種程度也影響到了阿里云單拆上市。

沒有人會忘記,2023年3月,一場「1+6+N」大改革曾在阿里內部轟轟烈烈展開,當時作為阿里的核心業務之一——阿里云也被率先拿出來,準備在 12 個月內完成上市,并且會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

阿里云上市,曾是張勇擔任CEO期間最重要的任務。他曾積極為阿里云尋找戰略投資者,接觸過中國移動、廣電等多家國資,但據知情人士透露,對方給出的估值并不理想。

“2000億?!睋f這是某家國資機構給阿里云的估值。

后來消息傳到阿里高管耳中,像一盆冷水潑下去。十多年投入千億資金,打下國內云計算的半壁江山,撐起無數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如今卻被貼上這樣一個價簽。

這個數字,不僅低得出奇,更像是在告訴阿里:你們的市場份額、技術壁壘、行業地位,在我們眼里,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值錢。當時阿里高管對估值討論還有一段隱秘傳聞,歡迎添加作者微信 mindy1857 交流

那時的市場,為什么對阿里云估值如此悲觀?

在許多投資人眼里,當時的阿里云,營收增速明顯放緩,失去高成長溢價。早期互聯網企業、政企客戶上云浪潮推動阿里云收入年增速 50%+,但 2022-2023 年降到個位數甚至低個位數。這個數字極為令人失望,因為云計算在資本市場的高估值主要來自高增速。

除營收增速放緩外,更嚴峻的問題是國內云廠商的盈利模式。在海外,AWS、Azure、GCP 等幾乎完全基于公有云+標準化服務+SaaS 模式,毛利率可達30-40%以上。但在國內中國云廠商常常變身“系統集成商”,做了大量的高度定制、人工交付密集,人力成本高,利潤幾乎貼地,更接近傳統 IT 外包。

“原來云極具想象力,一旦淪為項目制就變得極不性感,資本市場向來也不喜愛這類標的?!倍壥袌鐾顿Y者張瑞說。

當然私有化部署項目多,也與國內的客戶結構、云廠商當時處境有很大關系。

在美國,用云的以“創業公司+中小企業+科技公司”為主,他們愿意接受標準化公有云服務。但在國內, 泛互聯網等公有云用云大戶,早在 2018年就開墾到了后期。

當阿里云要想邁入一個新臺階,就必須要做政企客戶,而政企客戶更青睞于私有云、混合云部署,于是那幾年,阿里云開始結合這些客戶需求開始推解決城市大腦、工業大腦等等,并且開始邁入總集時代。

這些項目獲得了增長,也為后來拖累阿里云利潤埋下伏筆。

2019年開始,阿里云提出“被集成”,減少定制化項目,并且還提出,阿里云之上,必須有一個人人可用的產品,這才是長久之道。于是,便有了后來廣為人知的“云釘一體”戰略。

“頂層的戰略是對的,但在執行時就變形了,”前阿里云方偉說。

阿里云當時有沖刺千億營收目標,有很多的部門為了達成業績目標,還是會去做一些明知會爛尾的項目,長此以往,這些項目嚴重拖累阿里云的利潤,以及阿里云的估值。

但這種局面在 2023 年 9 月之后有了很大改變,阿里云提出了“公共云優先”的戰略,隨即調整組織架構,把商業線重新解構,按公共云、混合云兩種產品形態來分配行業和區域等團隊,為公共云優先戰略,進行了最為合理的組織適配。

不過,這種劃分,起初也讓外界產生了一些疑惑。難道阿里云不做政企市場了?后來阿里云解釋,所謂的公共云優先,并非放棄政企市場,而是縮減的是虧損的傳統大集成項目。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云計算行業前所未有的商業線“戰略x組織”新范式,老大哥對自己乃至對整個商業環境,破釜沉舟、推動變革的集中體現。

從阿里云財報可以發現,吳泳銘上任后的2023Q3、2023Q4兩個季度,利潤率突然有了質的變化,2023 年 Q3阿里云的利潤為 14.09 億,同比增長了44%,而在Q4,利潤達到了23.64億,同比增速暴漲了86%。

對于投資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一旦阿里云的盈利結構改變,進一步朝著海外云以標準化、公有云服務為主、強調規?;瘡陀玫挠J娇待R,二級市場也就將重新給阿里云定價。

AI,讓阿里云徹底重估

如果說,確立公有云優先是二級市場給阿里云重新定價的拐點,那AI 則是讓投資者對阿里云進行徹底重估。這種價值重估,已經富有沖擊力地,反映在了上半年阿里的股價上。

市場喧囂一片,但也有不少人困惑,為何 AI 的出現會徹底改變市場對阿里云的態度?

1、AI 給阿里云帶來新的算力訂單

AI推動阿里云價值重估,部分原因是,它正在打破了云市場增長乏力的局面,給云廠商帶來了大量新的GPU算力訂單。

這已有不少數據支撐。IDC 數據稱,2024 下半年,中國公有云市場增速 17.7%,而AI 算力是驅動市場變革的核心力量。阿里云的財報顯示,2025 年Q1營收增速 17.7%,是13個季度來的最高點。吳泳銘披露,阿里云的增長主要得益于 AI 相關需求,AI 相關業務已連續七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

從過去兩年的市場表現來看,阿里云和火山引擎在爭奪 GPU 算力訂單上最為激烈。

為什么是這兩家?要拿這類算力訂單,必須有充足的GPU算力資源。

自英偉達芯片斷供,國內高端GPU 算力一度緊缺,客戶下單邏輯,誰有足夠多的高端GPU 算力,誰就能拿到大訂單。

據業內人士稱,在囤卡上,一開始是火山引擎更多,因為字節在斷供之前儲備了一大批算力卡,后來阿里云的囤卡量也加速跟上。

不少做智算生意的人談到,去年阿里云是最活躍的客戶之一。去年10-11月期間,某家供應商是傳出,三次與阿里云簽署訂單,總金額達13億元,明確服務于阿里云智算平臺的硬件設備、算力支持及擴容需求。

今年年初,阿里發布3800 億資本支出后,阿里已經在全國盤點供應商,并市場也傳出了一些接單情況。某上市公司簽署了一筆36.9 億元算力服務合同,盡管雙方并未公開關聯,但業內猜測與阿里有關。但據了解后續該項目也出現一些變故,想了解更多該項目信息,歡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 mindy1857

據云銷售瞿偉說道,火山和阿里云兩家PK時,火山引擎在技術能力、客戶關系上還是比較吃虧,丟了一些單。阿里云因為有此前積累,在算力調度能力等上面要更強,而且更會搞客戶關系。

對于大客戶,阿里云幾乎都會派重兵把守,比如OPPO ,每年的用量都是1 個億以上,阿里云派駐了 8-9 個銷售駐守在OPPO 的不同業務線口,同時阿里云的高管,也經常會去拜訪。

去年OPPO 有一個項目也被火山引擎盯上了,并且使出了渾身解數,內部調用了很多資源,給了很多業務置換。后來阿里云公共云老大在釘釘群里給一線銷售發了一句話:“我愿意在未來 10 年放棄所有工作,包括周末,立刻跑到深圳見OPPO的人?!焙髞礓N售帶著誠意去OPPO總部堵人,竟真打動了對方。

OPPO 僅是一個案例,過去阿里云在 GPU 算力需求量最大的汽車、大模型領域,拿到了不少的客戶。

汽車領域,早在2011年,阿里云就開始設置汽車業務線,并找來了曾在SAP和Oracle有過15年工作經歷的李強,擔任汽車行業總經理。李強加入后,基本采用的是飽和式攻擊策略,即集中優勢兵力和資源,與每家車企自動駕駛團隊保持合作,通過迭代和不同合作方式搞定客戶。

這種戰法也極為奏效,阿里云汽車業務開始成倍增長,一開始還只有幾個億收入,不到兩年翻了10倍,拿下了幾乎所有的汽車客戶。

阿里云內部人士稱,今年阿里云內部對于汽車線增長預期是要翻倍。

GPU用量另一大戶是基礎大模型公司。此前阿里投資了百川智能、零一萬物、智譜AI、MiniMax、月之暗面等大模型公司,這些投資背后也為阿里云帶來了一些大訂單。業內人士稱,阿里投資 Kimi 時約定,其 50% 的 GPU 用量需向阿里云采購。

2、AI 讓阿里云商業模式進化

AI算力銷售的激增,確實為云廠商帶來了第一波可觀的紅利,也成為阿里云短期收入增長的重要支撐。但長期來看,真正支撐市市場對阿里云重新定價的,是AI 會讓阿里云再次開啟一次商業模式的進化。

云廠商的商業模式本質上就是“平臺化”,即通過吸引更多開發者和應用在平臺上搭建生態,隨著這些應用不斷成長壯大,推動底層云資源的持續使用,從而帶動云廠商的收入增長。

過去,阿里云雖然在喊“平臺化”,但平臺模式沒有真正跑通,技術標準化和生態活力都遠不如 AWS 和 Azure。

大模型的出現,正在推動了AI應用在平臺上生根發芽。資本市場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阿里云有望在AI時代放大平臺乘數效應的云計算玩家,其估值邏輯也開始逐步向AWS、Azure、Oracle靠攏。

當然其他云廠商也在朝著平臺方向努力,過去兩年大模型激烈的價格戰就是最好注腳,人們調侃,現在大模型調用費還不夠付大廠員工工資。但要構建起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模型應用平臺生態”,不光是價格戰這么簡單。

它需要兩方面的實力:一是技術要靠譜,平臺工具要好用,讓開發者能快速上手,把自己的AI應用搭建出來;二是客戶資源要多、場景要豐富,這樣才有足夠的企業愿意來用,有真實的需求,把平臺“養”起來,最后形成生態里的正循環。

環顧目前牌桌上的幾家云廠商,華為云的短板是,雖有B端大客戶資源,但模型能力仍在追趕、平臺化打法偏重項目制,難以形成廣泛開發者參與的生態閉環?;鹕揭鎰t在模型技術上具備一定優勢,客戶基礎相對比較薄弱,而且豆包屬于閉源模型,他們平臺控制更強,但生態活力較弱。

阿里云目前來看,還是有望快速去做大大模型應用平臺生態,有幾點原因:

第一是通義千問采用的是開源策略,有助于快速籠絡開發者。

據了解,通義千問之所以選擇開源,跟阿里云 CTO 周靖人個人經歷也有很大關系。

十幾年前,周靖人就職于微軟,曾從頭到尾參與了微軟大數據系統Scope的開發,甚至還親手寫了代碼,Scope一開始性能明顯優于誕生在伯克利的Spark。然而Spark頂著Scope的壓制側面出擊,大力擁抱開源,很快便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大數據框架之一。

時至今日,閉源的微軟Scope卻只能成為用于論證Spark之偉大的注腳,這也給了周靖人極深的遺憾。所以通義千問誕生之初,周靖人堅定的選擇了開源。

為了拉動更多中小企業、開發者參與,目前魔搭社區也是阿里云的一個核心項目,魔搭社區提供豐富的大模型、預訓練模型和推理工具、訓練工具等,支持用戶從“調模型”到“部署上線”全過程,極大降低了開發者的開發門檻。

第二是阿里云已經有龐大的400萬客戶基礎。

為了加速吸引這些客戶加入阿里云 AI生態平臺,據知情人士透露,去年在經歷一年摸索后,阿里云銷售線做了新決策:相比調用量,要更看接入的客戶數。

“這是一種孵化的邏輯。”有從業者稱。

今年,阿里云花了不少功夫在打造AI應用領域的標桿案例。在傳統云客戶劃分里,可能年消耗1000萬以上才會被稱作是超大客戶,對于這一類型的客戶,云廠商往往會不惜兵力,貼身保姆式的24小時服務,現在用云量不大但屬于AI應用頭部公司,也會被阿里云當做是大客戶對待。

阿里云與雷鳥創新的合作是一個典型案例。盡管雷鳥目前帶來的收入規模不大,但阿里云依然將其視為重點客戶,全力支持其大模型在AI眼鏡上的部署。為了完成適配,阿里云投入了大量人力資源進行調試支持,且相關服務均為免費提供。

前不久阿里云區域線也有了一些新調整,高飛接手了浙江區域部分客戶。

高飛是老阿里云員工,從萬網銷售成長起來,屬阿里云銷售線核心成員。此番調整背后,有業內人士稱,是希望以浙江作為突破口,來爭取更多的 AI 標桿客戶落地。

出海,打開全球增長空間

出海,是阿里云另一個具有想象力的增長故事。

據知情人士透露,自吳泳銘接任阿里云一號位后,阿里云海外戰略地位被提至新高度,并重新確立要將阿里云打造成國際化的云公司,并且接下來阿里云的目標是,在1-2年時間內,重新把海外增速拉回來。

阿里打仗,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在這種大戰略確定之后,往后的執行力極強,從匹配兵馬到落地行動,拳頭揮得極快。

今年1月底,各家廠商都在做收尾工作,準備放假過新年時,阿里云內部就已經在醞釀做2025年出海業務的組織陣型。

年初,劉偉光就發出了一份郵件,宣布成立“新加坡辦公室”,加大力度做出??蛻?。與此同時,公共云事業部金融、汽車等行業線,以及各個區域團隊分別組建了出海團隊,設置了中企出海負責人崗位。

這支團隊出海團隊組建之后,也有不少人會疑惑,是否會和阿里云海外團隊產生沖突。

據知情人士透露,并不會,兩個團隊客戶劃分清晰,國內負責出海的團隊主要服務中企出海的客戶,而海外的團隊主要負責海外當地客戶。兩個團隊的匯報線也有所差別,國內出海團隊主要向劉偉光匯報,而海外團隊主要向袁千匯報。

接近阿里云從業者劉昀認為,阿里加大出海的執行力是都有比其他廠商快的,“年前把組織架構捋順,年后大干一場。”

果不其然,春節假期之后,阿里云出海的動作是極為密集。

8 月初,雷峰網獨家報道過,阿里云出海組織陣型再度變動,阿里云數據庫產品負責人李飛飛接任阿里云海外業務負責人,原海外業務負責人袁千調任阿里云 CEO 戰略顧問。想了解更多阿里云出海故事,歡迎添加作者微信 mindy1857 交流

事實上,云出海并非新鮮事,今年已經是阿里云出海的十余年。阿里云出海拓荒最早可以追溯到喻思成。

喻思成在加入阿里云前,已是 Oracle 中國區負責人。那時阿里云正大力推進“去IOE”,媒體還曾頻頻渲染他與阿里云王堅理念沖突,但事實上兩人從未正面交鋒。待他入職時,阿里云甚至順勢將這一話題做成了一次巧妙的公關。

喻思成為阿里云從 0 走到 1,可謂立下汗馬功勞。加入之前,阿里云國際幾乎是什么都沒有,他開始一手搭建起數據中心,推動產品走向國際,組建起第一支海外團隊,并敲開了首批客戶的大門。

最初出海,許多企業基本不知道阿里還有“云業務”,在他們印象中,云只屬于 AWS、谷歌云和微軟云。市場宣教之難,可想而知。據喻思成回憶,早期他還帶著團隊在東南亞開展過“掃樓行動”,一家一家發傳單。

阿里云為了出海也想出各種辦法,一方面借助阿里集團內部資源——如菜鳥、飛豬、高德等在海外已有合作網絡的業務線;另一方面尋求集團外部合作伙伴。借助這些已有的客戶與渠道關系,將阿里云引薦給當地市場,往往比單打獨斗更高效。

據知情人士透露,當年阿里云在開拓歐洲市場時,主打兩張“王牌”:一張是中國電商牌:當年星巴克進駐中國,阿里云整合淘寶平臺運營經驗,讓星巴克中國把整套運營體系遷移到阿里云上;第二張牌是類似工業大腦,用大數據平臺幫助歐洲人做智能分析,有一些客戶還是會買單,

到 2017 年喻思成離任時,海外業務增速已突破 400%,進入鼎盛時期?!?017-2018 年,是阿里云最為接近 AWS的一個時間節點。”有云從業者稱。

不過到 2018年之后,阿里云快速擴張的步伐很快被叫住,當時內部討論認為,在大盤未穩時,如此激進去做國際化過于冒然,不如先重點攻克國內市場,并且提出了“全球布局,制勝中國”這八個字。而后阿里云的全球化擴展速度明顯慢了下來。

當下加速出海,憑什么能拿到增長?

眼下加速出海,有兩個時機點:

第一是,中國企業正在加速出海。今年,國家更是在上而下鼓勵中國企業出海,而中國的公司、工廠、供應鏈因國內市場處在產能過剩,也在主動往外走。

“阿里云現階段加速出海,是順國家之勢,產業之勢?!痹茝臉I者張宇認為,池子大了,魚多了,阿里云想做增長,自然更加順風順水。

第二,這兩年外資云內部不斷動蕩,給了阿里云“偷塔”機會。

AWS內部,自從儲瑞松接任張文翊,擔任AWS大中國區執行董事后,內部組織、人事一直處在調整中,不少AWS老將接連離職,李曉芒、梁巖接連加入了世紀互聯、微軟云。

而微軟云中國則是被裁員籠罩,此前雷峰網便報道過,光是今年6月中旬至今,微軟云中國至少經歷了三四波人員變動。

“這給了阿里云‘偷塔’機會。”阿里云銷售劉平說道,外資云手上有一大批優質的中企出??蛻?,這幾年都成為了阿里云重點搬遷的“對象”。

而阿里云給出的核心策略,還是價格。

多名云銷售曾對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表示,這些大客戶只要有遷移意愿,他們能內部申請的折扣都很大,有的低至了2-3折。

據雷峰網了解,傳音此前有部分業務從AWS遷移至了阿里云,“即便加上遷移的成本,上阿里云也要比AWS更劃算?!?/p>

這種價格對客戶來說,在經濟下行期也是有很高吸引力。

攜程去年就因成本原因,并醞釀從AWS遷出,坊間傳聞,在AWS高管誠意滿滿上門拜訪后,但最終仍然未能挽留攜程。

除價格外,阿里云銷售靠貼身周到的關系經營,讓外資云銷售頗感無奈。

去年起,阿里云出海業務其實已有很大增速,接連將攜程、網易、比亞迪、金蝶等客戶的部分海外業務從AWS遷移至阿里云。

關于網易從AWS遷到阿里云,其中也有許多細節。

最開始始于網易與暴雪“分手”,網易曾是動視暴雪的長期合作伙伴,在長達 14 多年里,網易是暴雪游戲的中國區代理商,但是在2022 年暴雪單方面宣布本次合同到期后將終止與網易的續約。2023 年 1 月,《魔獸世界》等暴雪游戲在中國停運。由此雙方就如何 “分手” 展開拉扯,其中暴雪游戲中國區玩家的賬號數據歸屬權成為一大糾紛。

此前,暴雪中國玩家們的游戲賬號為網易創建,交由暴雪使用,而賬號和數據涉及到的存儲、運行等云服務也是由網易出錢向亞馬遜云(AWS)購買的。當網易、暴雪 “分手” 后,存于亞馬遜云上的數據該由誰來接手安置,成為網易、動視暴雪、亞馬遜云三方的拉扯點。

2023 年春節前,網易丁磊與亞馬遜云大中華區總辦溝通玩家數據歸屬權問題,最終不歡而散。春節過后,網易在朝陽區法院正式提請控告亞馬遜云,起訴內容涉及亞馬遜云在網易多次明確通知后仍不履行合同義務,違反協議約定。

狀告完之后,丁磊把海外游戲業務都遷到了GCP,但在GCP只上了一年,后來又被阿里云攻下。據說該訂單大概有10個億左右的規模。

今年投人的資源、人力比去年更大,將會是阿里云業績增速貢獻的重要來源。

不過,也有一些人認為,阿里云出海眼下也存在面臨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

國內云廠商要從服務好中企出??蛻?,再到真正與海外云廠商抗衡,爭奪海外本地客戶,這過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一方面是品牌影響力,AWS、微軟云、谷歌云已經在海外市場盤踞,有了很好的市場知名度,國內云廠商要重新做品牌需要很長時間?,F階段國內云廠商能夠拿下的海外本地客戶,背后多少都牽扯很多利益關系。

今年6月,阿里云宣布和印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GoTo達成了在金融業務上的合作,其背后阿里投資的身影。

另外,宏觀環境也是一大制約,當前國內云廠幾乎很難去大規模開拓歐美地區。

常駐歐洲的云銷售張強提到,阿里云此前最早布局歐洲,并組建過一個不小的團隊,高峰期達到了150人以上,并且拿下過一大批外企入華企業,但后來受外部環境因素,團隊也一度大幅收縮。

資本市場正在重新認識阿里云

十年前,Oracle在企業級數據庫市場一家獨大,幾乎是全球IT系統的“心臟”,沒有它,銀行的交易會停滯,航空的調度會癱瘓。

當云計算的浪潮襲來,Oracle遲遲沒有轉型,仍堅持本地部署模式,眼睜睜看著AWS和Azure奪走新時代的門票。到2015年,當AWS營收增速突破70%時,Oracle創始人拉里·埃里森還在嘲諷云計算是“愚蠢的時尚”。

傲慢的代價很快顯現:全球數據庫市場占有率從2014年的43%滑落至2022年的23%;2016-2020年,Oracle營收年均增速有3年是負增長,同期微軟智能云增速超20%;其PE長期徘徊在15倍,僅為微軟的一半,市值被Snowflake等云原生公司反超。

這是這一場足以刺痛靈魂的危機。從 2014-2019 年,Oracle股價持續保持低迷,長期未突破 50 美元,近幾年,它通過構建自有云平臺、加碼AI訓練基礎設施,并將數據庫、ERP等核心產品重構為SaaS服務,重新迎合市場需求,逐步獲得了估值修復和增長動力。從 2020 年底的最低點到 2025 年 8 月的最高點,Oracle 的股價上漲了約 324.5%,最高達到256.43美元/股。

今天,市場也正在以類似的視角重新認識阿里云。它正成長為一家擁有自主大模型能力、構建起應用平臺生態、具備向外輸出AI服務能力的國際化云平臺公司。

隨著AI業務和海外市場的拓展,阿里云的估值邏輯正從硬件轉向服務,向微軟、Oracle等平臺型企業靠攏。收入增長疊加估值提升,萬億市值的拼圖正在成形。

張瑞、方偉、瞿偉、張強、劉平等均為化名

作者長期跟蹤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火山引擎最新變動。今年阿里云出海、大模型尋增長,火山引擎大模型兇猛,騰訊云、華為云咬牙要利潤,組織人事變動頗多,歡迎從業者添加微信 mindy1857 共同交流探討

阿里云何時能到萬億估值?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

隨意打賞

提交建議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好友吧。
国产精品99爱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蜜|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日韩高清三级精品人成| 伊人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爆乳|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动漫|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香蕉依依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最新国产精品好看的国产精品| 91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千人斩|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 |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五月尺|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免费在线精品视频| 精品日产a一卡2卡三卡4卡乱|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国产嫩草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 精品国内在视频线2019|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精品无码黑人又粗又大又长|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