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測美團 LongCat:快到極致,但是別說追平 DeepSeek
如果你這幾天刷社交媒體,應該已經注意到,美團的 LongCat-Flash-Chat 正在頻頻刷屏,標題大多是將其與DeepSeek作對比,稱美團推出的第一款開源大模型已經追平了DeepSeek-V3.1。
事實果真如此嗎?AI 科技評論想要一探究竟。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這款模型上是一款面向日常對話與輕量問答的中量級對話模型,560B總參數,稍小于DeepSeek-V3.1 的 671B,但是兩者都采用了MoE架構。前者強調延遲控制與高并發下的流暢體驗,后者邏輯拆解與復雜問題的處理能力更強。
LongCat 這款模型最大的標簽就是“快”,幾乎零延遲的秒回體驗,讓不少用戶直呼過癮。但問題隨之而來,這種優勢在真實的推理場景里還能保持嗎?還是說,一旦離開“比拼速度”的賽道,它就會顯露短板?
帶著這個疑問,AI 科技評論對 LongCat-Flash-Chat 做了一番實測,試圖拆解它在速度之外的真實實力,究竟是實打實的超越,還是一場被熱度放大的幻覺。
回答快如閃電,但推理真不行
先說好的地方。實測中 LongCat-Flash-Chat 最大的特點就是“快”。
不管是最簡單的閑聊問答,還是稍微有點難度的算術題,它幾乎都是秒回,像是沒經過任何猶豫就把答案甩出來了。比如隨手問它一個“24×37 等于多少”的小算術題,答案幾乎是一閃就給出。
這樣的速度并不是錯覺,而是背后做了不少優化:一方面它本身走的是更輕量的路線,模型體量沒有那么龐大,計算自然更快。另一方面,美團在工程上也做了延遲壓縮和高并發優化,讓它在成千上萬請求同時涌入時依舊保持順暢。簡單說,就是模型更輕、系統更順,疊加起來造就了這種幾乎零延遲的體驗。
相較之下,DeepSeek 雖然在云端推理的優化上做得很不錯,速度也不算慢,但還是能明顯感覺到它在“想一想”,像是大腦里先過了一遍邏輯,再把答案寫出來。
一個偏穩,一個偏快,風格差別非常明顯。就這個問題而言,確實LongCat-Flash-Chat的反應讓人更爽。
這種快究竟能有多快呢?從數據上,它在H800硬件上達到了單用戶超過100 tokens/秒的生成速度,同時輸出成本低至5元/百萬token。這一速度顯著超越了許多主流模型,如同期Llama 3的80 tokens/秒(單卡RTX 4090),以及DeepSeek-V3.1和Gemini 2.5 Pro的約40 tokens/秒(需多張高端GPU)。所以反應這塊兒,LongCat-Flash-Chat一馬當先。
但一旦到了稍微燒腦一點的推理,LongCat-Flash-Chat 的短板就暴露無遺:回答顯得太用力,好像把能想到的角度全都堆上去,結果信息太滿,重點反而模糊,看完容易覺得負擔大。
相比之下,DeepSeek 的答案就靈活得多。一上來就抓住“但丁”的雙關點,從“人名”和“轉折詞”兩個角度切入,再結合“中國話”的語境延展,還順手補了點背景知識。
邏輯層層遞進,不僅解釋清楚,還帶點機智感和趣味性,讀起來輕松順暢。
在更復雜的邏輯測試里,這種差距被放大。比如那個“半紅半綠的 8”的故事:一名女生考試只得了 38 分,偷偷把分數改成 88 分,被父親發現后挨了一巴掌。父親質問:“你 8 怎么一半是紅的、一半是綠的?”
LongCat-Flash-Chat 的回答依舊很快,但內容更像是把心理學、教育學、文化背景的各種標簽一股腦羅列上去。
它會從“父親對數字真實性的懷疑”“女兒成績帶來的壓力”“教育方式的失敗”“文化中嚴厲家風的映射”等角度展開,看似面面俱到,卻缺少一個緊密的邏輯鏈條,讀起來像是堆滿了理由,卻沒有把最關鍵的因果關系捋清楚。
而 DeepSeek 的思路則扎實得多。它沒有停留在表面羅列背景,而是一步步扣住細節,把父親為什么會因為“半紅半綠的 8”察覺到異常推理出來。
它先是注意到數字“38”被改成“88”,但女兒可能用了不同顏色的筆去修改,導致“8”的上下半部分顏色不一致。接著,它進一步分析父親當下的反應:憤怒其實源于對女兒作弊行為的震驚與失望,而不是單純的數字錯誤。
隨后,DeepSeek 又追溯更深層的原因——父親一直把女兒視作“自己的一部分”,因此對成績失敗格外敏感,當發現“女兒的 8 是一半紅一半綠”時,這種錯位不僅打破了他長期的認知,還讓他猛然意識到自己對孩子教育和情感溝通上的失敗,從而情緒崩潰。
換句話說,DeepSeek 并沒有停在標簽的堆砌上,而是順著“數字—顏色—父親反應—心理沖擊”這樣一條完整的邏輯鏈條展開。解釋過程緊密,因果清晰,也更貼近原故事本身。
再測試模型的抗污染能力,兩家的差距同樣明顯。
在“逸一時,誤一世”這句話的測試里,LongCat-Flash-Chat 依舊走的是“百科式”作答。它會把各種可能性一股腦拋出來,信息量確實不少,但缺乏抓住重點的能力。
比如,它先列出幾種可能來源:可能是網絡流行語(類似“失足成千古恨”)、可能出自游戲或影視臺詞、可能是某位現代作家的創作、也可能是日語表達的翻譯。每個角度都有對應解釋,比如網絡用語可能是網友自創并傳播,文學則可能是某些現代作家的“誤一瞬,誤一生”式表達,日語則可能來自“瞬間的失敗,一生的遺憾”這種說法。最后還給了一個“進一步確認”的建議:去查上下文或在網絡搜索。
整體看下來,LongCat 的回答像是把百科里所有可能的條目都拎出來羅列一遍,覆蓋面很廣,卻缺少清晰的判斷和推理,讀者很難從中得到一個明確結論。
DeepSeek 則直接點明“逸一時,誤一世”是網絡流行語,還補充了來源背景、語言特點和常見用法,結論清晰、邏輯完整,讀者一眼就能抓住重點。
再看拆詞能力。兩個模型都沒出錯,但風格差別很大。美團的回答像個“老實人”,逐個字母去判斷是不是 “r”,還附帶視覺高亮和常見錯誤提醒,細節過多,顯得冗長啰嗦。
DeepSeek 的答案則利落得多:直接寫出單詞,標明 “r” 在第 3、8、9 位,然后給出最終答案。邏輯緊湊,直擊核心,簡潔高效。
速度重要,還是邏輯重要?
實測結果已經很清楚:美團 LongCat-Flash-Chat 在速度上幾乎無敵,問題剛拋出去就能立刻彈回答案,帶來一種反應敏捷的快感。但一到推理場景,它就立刻失去高光。相比之下,DeepSeek 雖然慢半拍,卻能把邏輯拆解得條理分明,從因果鏈到背景解釋都鋪開,讓人更愿意相信。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這對比其實引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在真實應用里,用戶究竟更在意的是快,還是對。
快帶來的確實是驚艷的第一印象。毫秒級的響應,在閑聊、陪伴、娛樂這類輕量場景里,能營造流暢的互動感。但用戶的心理也很微妙:如果答案錯了,速度反而會放大落差,讓人覺得明明回得這么快,卻一點不靠譜。這種爽感維持不了多久,就會轉化成失望。
對則決定了能否走得長遠。邏輯不僅是復雜任務的基石,更是用戶建立信任的前提。一個能清晰交代因果關系的模型,哪怕回答慢一些,也會被認為靠譜。這在知識問答、推理、寫作、科研、辦公、決策等場景里尤為重要,因為用戶要的不只是一個結果,而是能解釋為什么的結果。
這也揭示了行業的分水嶺。追求快的模型,多半會停留在娛樂化、陪伴型應用里,生命周期短,用戶留存靠的是新鮮感。而強調邏輯的模型,才有機會進入教育、科研、辦公等高價值場景,在這里,準確性、可解釋性比響應時間更關鍵。
從商業角度看,邏輯甚至決定了客戶是否愿意買單。企業用戶可以容忍模型慢幾秒,卻無法容忍輸出不可靠。速度是體驗的加分項,但邏輯才是交易的底線。這也是為什么長期來看,邏輯會成為模型的護城河,而快更多只是營銷層面的亮點。
簡單說,速度確實決定著模型能不能制造驚艷,但邏輯決定了它能不能真正留下用戶、贏得信任,并走得更遠。
不過也要說一句公道話:LongCat-Flash-Chat 作為美團的第一款開源模型,能把“速度”做到極致,本身就是一次大膽且令人驚艷的嘗試。它在交互體驗上的突破,的確讓人眼前一亮,只是放到推理、復雜任務等更高價值的場景里,暫時還不如 DeepSeek-V3.1 那樣穩健可靠,就別說追平DeepSeek-V3.1 了。
可以說,LongCat-Flash-Chat 已經打出了一張漂亮的“速度牌”,證明了美團有能力在模型賽道留下名字,但距離真正的“好用”與“實用”還有一段路要走。雷峰網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