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海龍MiC建筑技術驅動,合肥模塊化智造獲評省級“可復制樣板”
7月9日至10日,以紅星路小學國際部校區綜合樓擴建項目為樣板,合肥市接連迎來經驗交流、省級調研、行業觀摩三場活動,共同聚焦模塊化建筑集成技術(MiC)技術。中建海龍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海龍”)自主研發的模塊化集成建筑技術(MiC),正在重塑安徽省對智能建造的認知。
在合肥市裝配式模塊化建筑現場交流會上,中建海龍安徽基地副總經理劉新偉向行業揭示了技術內核:“MiC將建筑按功能拆分為完整空間模塊,在工廠高度集成結構、管線、內裝等系統,現場進行高效組裝,使集成度大幅提升,實現快速建造、綠色低碳、智慧集成,是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這種模式直擊傳統建筑業痛點,實現了效率的飛躍、精度的革命與綠色的蛻變,中建海龍正推動建筑業邁入“像造 汽車 一樣建房子”的工業4.0時代。
技術的價值在廬陽區結出碩果。廬陽區住建局副局長牛欣松展示了一組數據:區內多所采用模塊化技術的建筑,結合BIM技術精細管理和智慧工地系統,這不僅顯著縮短了工期,更大幅減少了現場建筑垃圾,為教育基建樹立了新標桿。
以紅星路小學項目為例,高達90%的裝配率創造了行業新標桿。背后的支撐是嚴密的智慧管理閉環:省級“中國建造(安徽) 互聯網 平臺”串聯起設計、生產、施工監管全鏈條;AI智能灌漿、無人機巡檢、環境監測系統構筑起精益建造的堡壘;揚塵噪聲實時管控讓工地變身為“綠色工廠”。這一成功范式正從校園延伸至保障房、應急設施等民生領域,讓科技紅利惠及更廣闊的城市圖景。
中建海龍的技術實踐贏得了省市兩級的高度認可。安徽省住建廳副廳長尹宗軍的評價具有戰略意義——在實地考察紅星路小學項目后,他將其明確為全省建筑業轉型升級的“可復制樣板”,并強調要“加快智能建造技術在全省的應用”。合肥市城鄉建設局總工程師李祥在總結時要求希望全市推廣廬陽經驗,并披露關鍵數據:“2024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比已達46.9%,產業鏈產值近千億元。”
當模塊化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城市建設前線,中建海龍以“為人民建好房”為初心,交出了一份有溫度的科技答卷。在紅星路小學孩子們明亮的教室背后,是一場關于建筑本質的深層變革:更快的建造速度意味著更多孩子能早日享受優質教育空間;更低碳的建造方式為城市發展注入了綠色基因。合肥裝配式建筑產業千億級體量的蓬勃生長,正悄然重塑著城市發展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