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探具身智能,解碼靈渠 OS 開源戰略、產業與生態破局之道
2025年8月21日,"與智同行,共啟新元"智元機器人首屆合作伙伴大會在上海成功舉辦。同期,"IT老友會走進智元機器人" 系列活動同步開展,來自眾多領域的精英齊聚一堂,共探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邊界,共筑產業新生態。 本次活動由智元機器人、 互聯網 實驗室聯合主辦,博客中國、烏鎮數字文明研究院、澄邁數字 經濟 研究院協辦。
智元領航:具身智能產業技術突破與生態共創
邱恒:智元機器人CMO
介紹了智元機器人的發展歷程,產品系列和布局。
智元機器人的三大智能模塊:運動智能,是機器人的基礎能力;交互智能,實現自然語言交互和情感識別;作業智能,最關鍵的一個能力,直接決定了生產力能否有效落地。
智元機器人已經有八個商用場景落地,當前機器人已不再局限于實驗室研發階段,雖然還不完美,但是已經有人愿意為此買單。
任何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都難以僅憑一家公司獨立實現。智元機器人正積極構建生態體系,攜手各使能伙伴共同推進產業發展。
智元靈渠OS為產業賦能,攜手伙伴共建具身智能技術生態
胡曠:智元機器人生態總監
深知具身智能產業是一條長周期賽道,產業鏈十分復雜。如何凝聚產業伙伴,讓優秀的伙伴能與智元機器人一同在這條長周期賽道上堅持下去,既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也是要面臨的長期問題。
在具身智能產業中,操作系統無論在技術層面還是產業生態構建上,都是核心支撐。智元機器人經過技術層面與產業層面的考量,發布了靈渠OS開源計劃,將逐步對外開放智元在量產驗證的產品框架中所孵化的操作系統能力,與產業伙伴共建生態。
無論是個人開發者,還是企業生態伙伴,智元機器人都會深入這些專業的圈層,通過提供內容與工具上的支持,助力其基于靈渠OS實現他們自身的發展,達成 商業 或其他維度的成功。
新 科技 浪潮下,共探機器人行業與智元發展新可能
方興東:浙江大學 傳媒 與國際文化學院常務副院長
當下這一輪機器人浪潮,非常看好智元機器人的發展,無論是技術研發、資本實力、人才管理,還是供應鏈布局、場景落地,都展現出了極強的競爭力。
機器人產業的“DeepSeek時刻”何時到來?會以哪種方式到來?機器人生態里,最關鍵的抓手究竟是硬件,還是操作系統?未來到底哪種產品能統領機器人這個行業?智元的操作系統又該如何布局才能具備引領行業的能力?值得深入討論。
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空間適配與生態破局
吳伯凡:著名學者、商業觀察者、新物種研究院院長
具身的核心是身體與空間的深度綁定,智能由空間特性、身體與空間的互動共同決定,人類工具進化史本質是不斷打造可控空間(steerable space),讓空間及其中物體被具身主導。
當下機器人研發陷入“只有大腦沒有小腦”的瓶頸。算法能處理復雜數據,卻難做好基礎動作。具身智能落地需要扎根工人、勞動人民的“下里巴人智慧”。
具身智能與傳統ICT技術核心邏輯不同。傳統ICT是數據驅動,具身智能是場景驅動+身體響應。巨頭也難以靠資源、技術復制替代,先發者守好身體能力+場景適配就可以占據主動。
真正的生態,就是一種謙卑之心,沒有任何一方是絕對的主宰,每個參與者都是生態的共建者。產業生態關鍵是成為“關鍵物種”。智元類企業需內外兼修,對內筑核心技術壁壘,對外開放且明確不可共享部分,打造內外相通、有別的協作模式。
對布局具身智能的企業來說,越是深入研發,越要保持謹慎與謙卑,這不是技術上的妥協,而是對復雜問題的清醒認知。
具身智能的難,本質是我們在試圖復刻大自然最精妙的“本能智能”。機器人需要把人類的“本能感知”拆解成無數個技術節點。
具身智能領域存在先行者困境。走在最前面的探索者,要在未知領域反復試錯,承擔高額的研發成本。后面的企業能借鑒前者的經驗,更清晰地避開彎路。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先發者吃虧,關鍵在于能否在試錯中沉淀出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具身智能的“DeepSeek 時刻”是偽命題?應聚焦涌現能力何時顯現
? ? ? ??呂本富:中國科學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
具身智能的出現,有可能會推翻莫拉維克悖論,其所對應的默會知識,可以通過訓練數據的同步,瞬間讓大量機器人掌握,這是具身智能最重要的優勢,但在未來可能會對人類構成巨大的挑戰,因此,具身智能之間的通訊需要由人類來掌握。
具身智能何時迎來自己的“DeepSeek時刻”,取決于涌現能力何時會呈現。團隊正在進行一項研究,推導一個相關公式,這個公式有望計算出“DeepSeek時刻”何時到來。
智元機器人:定義、生態與發展的多維探索
吳 聲:場景方法論提出者、場景實驗室創始人
明確智元機器人定義、梳理概念體系及界定市場范疇,仍需解決諸多有待厘清的問題。靈渠OS不會走安卓、鴻蒙那樣的路徑,需要一套全新的邏輯,具身智能的邏輯來定義自己的生態方向。是“陪伴”還是“伙伴”,怎樣更好地實現從自動化到自主化的跨越,在生態建設上怎樣形成真正意義上可持續的商業閉環,還有大量的問題需要解決。
具身智能行業尚處積累期,智元機器人有望成為“加速者”
秦 朔:資深 媒體 人、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朋友圈發起人
具身智能行業距離“DeepSeek時刻”還非常遙遠,形成數據訓練的通用方法有難度,需經歷漫長積累周期。
智元機器人有望在具身智能行業扮演“加速者”角色。除戰略嚴謹和系統思考外,強大執行力是其核心。它如同超級實驗工廠,能更快速的推進技術驗證與場景落地。只要保持戰略彈性,實踐積累將會轉化為未來發展的核心財富。
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業的“長跑”思考
段永朝:葦草智酷創始人,信息社會50人論壇執行主席
機器人產業作為人工智能落地的核心載體,技術迭代、場景適配本就需要長期驗證,用“短期爆發的思維衡量,反而會忽略技術攻堅的本質。
當一個公司表達生態兩個字的時候,那就要準備長跑的,而不是要看一年后爆發,兩年后爆發。要看的是20年后爆發,這才是生態的應有之義。
具身智能操作系統作為機器人制造的“中樞神經”,其生態構建不能只盯技術開源,更要抓人才根基,高校正是這一根基的核心場景。
實現對行業人才認知的深度占領,從校園人才到產業應用的滲透,才是生態的核心邏輯。
對布局具身智能操作系統的企業來說,現在最該做的不是預判爆發期,而是盡快與高校批量共建聯合實驗室,綁定具身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未來人才”。
做智能機器人的“成長陪伴者”
荊濤:達武創投創始人
投資 人核心決策維度之一,就是“成本”。
現階段絕大多數機器人的綜合成本,高于替代目標。
現在的智能機器人,根本不是“成熟工具”,它的具身OS還在打磨物理交互的精度,國產化適配還沒完全定型,批量生產時的一致性還有提升空間。這些“不完美”本質上是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端的必經階段,不能因為它“笨拙”就否定它,反而要以包容的心態接受它的試錯,給技術迭代留足時間。
作為投資人,我們的責任不只是算當下的成本賬,更要敢為技術的未來可能性冒合理的險。
機器人要從“實驗室原型”變成“產業可用品”的每一道坎都需要資本陪著試錯,這是對技術落地規律的敬畏。
從“技術單點”到“生態協同”是機器人產業的必經之路
蔣 濤:CSDN 創始人&董事長
當前機器人與具身智能領域的核心問題在于技術適配性的不足和生態協同性的缺失。
機器人領域的下一個技術拐點,必須依賴符合物理世界規律的強泛化模型。實現從“被動執行”到“主動適應”的跨越,機器人才能真正迎來屬于自己的“DeepSeek時刻”。
過去物理世界模型難以突破,根源并非硬件能力不足,而是缺乏開放的系統框架和規模化的場景數據集。
單點式數據采集模式,無法支撐模型對物理世界的全面認知。
具身智能系統的破局路徑:一方面要推動硬件協同的數據整合,形成覆蓋從感知到決策再到執行的全鏈路的場景化數據集。另一方面要強化開源系統框架的支撐,通過開源降低技術門檻,讓不同廠商的硬件能基于統一框架協同工作,避免重復造輪子。
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關鍵要先理順各方利益訴求、找準價值契合點。
機器人底層系統這類基礎能力,更適合通過開源模式釋放價值,讓不同生態位的廠商能基于統一技術底座協作,加速產業整體進程。
開放和開源是綁定在一起的。沒有開源的技術底座,開放機制就是空中樓閣,沒有開放的數據和協作邏輯,開源生態也沒法產生真正的產業價值。
具身智能的發展密碼:超級應用與數據賦能
李明順:行行 AI 智能董事長
具身智能要迎來屬于自己的“DeepSeek時刻”,必須先誕生一款“超級應用”,讓所有人都能夠用到,或許在未來幾年,將有機會見證這樣的超級應用出現。
具身智能行業最大的成本并非看得見摸得著的硬件,而是在數據方面的巨大投入。數據是當下最重要的一項積累要素,用數據能力為行業賦能,這可能更加重要。
構建繁榮生態,關鍵在于超級場景孕育超級應用,再帶動超級OS,進而賦能千行百業。
對機器人發展三時代的認知及行業展望
劉興亮:DCCI 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時間》創始人
第三代機器人的誕生,依賴于三個關鍵要素:開源低價且高性能、可量產的低成本硬件;跨廠商的統一軟件棧;以及觸發成本分差與生態分離。這三個要素相互配合,打破了傳統機器人發展的桎梏。
當前,大模型、操作系統與機器人的一體化發展態勢愈發明顯,以靈渠OS為例,它作為一款搜索器,具備開源屬性,騰訊等廠商也在積極布局類似的開源項目,這種軟件層面的創新為機器人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在硬件方面,中國相對缺乏優勢,但結合現有的投資技術與產業生態,三者緊密結合,有望補足短板。
機器人產業“DeepSeek時刻”未至,開源與全球化成破局關鍵
冀勇慶:財經作家、知名科技博主
當前人形機器人尚未迎來“Deepseek時刻”,產業仍處于相對早期的發展階段。但可以吸納和借鑒DeepSeek的成功經驗,如開源模式為后續發展鋪墊。
構建具身智能操作系統生態,關鍵在于激活開發者群體,需要充分調動高校師生、個人開發者等群體的參與興趣,并給予算力和開源硬件方面的幫助。
機器人產業發展探討與未來思考
陸新之:商業觀察家、商界 AI 總編輯
智元團隊配置猶如正規軍,涵蓋后勤與協同等環節,相比20年前零散的 創業 團隊,實力顯著增強。
開源戰略在機器人產業發展中占據著關鍵地位,堪稱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國企業的優勢所在。回顧華為的開源歷程,步伐稍顯遲緩,開放程度也有待提升,這是行業發展中的經驗教訓。而智元在這方面一步到位,實現兩年直接開源,這一舉措不僅明智,還為其生態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當前的開源生態建設,如同抗戰后期,需要在開發、建設、生產、應用等多方面同時發力,盡管過程艱難,但只要企業能夠合理運用數據、持續投入,堅持五年、十年,必將迎來發展機遇。不過,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短期內開源生態的發展或許不會一帆風順,需要保持理性與耐心。
機器人與AI生態的新思考
孔華威:原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
從資本市場和媒體視角看,機器人產業已經迎來了“Deepseek時刻”。
當下機器人領域,不少布局已跳出傳統創業公司的邏輯。
芯片這類核心硬件對機器人與AI發展至關重要,投入再多精力都不為過。
端側AI設備和云端邏輯完全不同,數據不再“開發完OS就固定”,會被無限量補充,這與傳統ROS或OS模式截然不同,甚至可能改變行業經濟形態。
機器人領域的生態變化或許會像Robotaxi,若成現實重構保險行業邏輯那樣,帶來類似連鎖反應。
現在技術層面探討“ROS的ROOM”,忽略了過去是開發者模式,而未來用戶就是開發者,若用戶訓練的機器人使用方法被他人直接應用卻無收益,這不公平。
讓用戶的創造與數據獲得合理回報的思維源自Web3理念,這與傳統軟件開源模式不同,若落地或能讓機器人生態成為開發者與用戶共贏的“福地”。
若企業投入資源整合物理、化學相關的基礎支撐技術等底層技術,機器人生態的根基會更扎實。
機器人產業的“DeepSeek 時刻”,需要從開源具身OS破局
王長勝:資深媒體人
智元團隊配置猶如正規軍,涵蓋后勤與協同等環節,相比20年前零散的創業團隊,實力顯著增強。
開源戰略在機器人產業發展中占據著關鍵地位,堪稱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中國企業的優勢所在。回顧華為的開源歷程,步伐稍顯遲緩,開放程度也有待提升,這是行業發展中的經驗教訓。而智元在這方面一步到位,實現兩年直接開源,這一舉措不僅明智,還為其生態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當前的開源生態建設,如同抗戰后期,需要在開發、建設、生產、應用等多方面同時發力,盡管過程艱難,但只要企業能夠合理運用數據、持續投入,堅持五年、十年,必將迎來發展機遇。不過,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短期內開源生態的發展或許不會一帆風順,需要保持理性與耐心。
當AI開始“進廠干活”:IT老友在智元機器人看到了新物種的“生態起跑”
高飛:至頂科技總編輯
需求往往是創新之母。
攀登珠峰,最后的幾百米,才是最艱難、最危險的路程。
智元的策略:快,是唯一的生存法則!面對現實世界,如果還慢悠悠地在實驗室里搞理論研究,等著一個完美的通用大模型從天而降,那基本上就出局了。
部署的機器人越多,跑的場景越多,積累的數據就越多,模型才會越聰明。這就是 “數據飛輪”。
在當前的條件下,用單一的“人形”去適應所有場景,既不經濟,也不高效。智元的思路很清晰,“一腦多形”:一個超級大腦,可以搭載到不同的身體上。
真正的生態,需要一種“半成品”思維。廠商提供基礎平臺,和開發者共同定義未來。當用戶不僅僅是使用者,而是創造者時,生態才真正具有了生命力。
具身智能的“DeepSeek時刻”還沒有到。從信息到行動的跨越,注定是一場漫長的征途。智元以及更多的中國機器人企業,如能在這場“開物”之旅中,為整個具身智能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那么 “行動智能”的機器人新紀元也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