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專生,干出3500億
來源:投資界(ID:pedaily2012) 作者:馮雨晨
AI造富。
“過了很多年后,我們也許仍然要說,那是一個好的時代,因為,它允許新的可能性發生。”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中寫道。
如此機會時代,造神又造富——新易盛,AI時代算力基建龍頭,靠光模塊業務半年暴賺40億,過去5個月內股價累計漲幅超400%。
背后掌舵者高光榮,中專畢業后從成都一家無線電廠入門光通信行業。2008年,快40歲的他才創立新易盛。也許,哪怕在2016年登陸創業板激情洋溢之時,他都沒想過,十年后夢想還會沸騰至3500億。
今年,新易盛、中際旭創、天孚通信因為大漲被稱為“易中天”。趁著AI的東風,序幕拉開。
AI東風,市值3500億半年大漲400%
先從新易盛半年報說起。
過去半年,新易盛實現104.37億元營收,同比增長282.64%,凈利潤則同比暴增355.68%至39.42億元。代表“造血”能力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同比翻了四倍增至9.53億元。
這到底是怎么樣一門生意?AI背后的“賣鏟人”——外界如此形容新易盛。
新易盛主營業務正是當下炙手可熱的光模塊,客戶群體包括英偉達、微軟、亞馬遜等。其中對新易盛最具風向標意味的,便是英偉達。
關于光模塊,我們不妨作個比方,把光纖通信比喻為高速公路,那么光模塊就是出入高速公路的匝道。也就是說,光模塊承擔著數據傳輸的基礎設施角色。
更進一步看,光模塊有著不同規格,從100G到800G再到1.6T,光模塊的帶寬是遞增的,越大帶寬越能滿足更大規模的數據傳輸需求。
如此,市場競爭邏輯不言而喻。
早在2018年,新易盛就推出業界首款低功耗400G光模塊,至2019年實現400G批量出貨,2020年再推出800G。今年上半年,新易盛又推出了1.6T及800G 的單波200G光模塊產品。
耕耘多年,新易盛的絕佳機會到來。AI技術爆發式增長點燃基建競賽,全球科技巨頭瘋狂搶購光模塊和相關組件。因此2024年,新易盛業績得以激增3倍首次突破20億元,光模塊產銷量分別為979萬只、873萬只。
“抓住機會”,這一信念躍然紙上。2025年上半年,新易盛光模塊的產能已達歷史最高峰1520萬只。
中專生,來自四川39歲正式創業
站在AI風暴的核心,但外界鮮少知道,高光榮將近不惑之年才創立新易盛。
1969年,高光榮出生于四川樂山,他是那個年代的中專生。從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后,20歲的高光榮加入樂山無線電廠光通信分廠,成為一名技術員。
這個崗位高光榮一干就是10年,成為他走進光通信技術行業的重要開端。
“新世紀來得像夢一樣”的興奮旋律響遍大街小巷,正值青年的高光榮決定在新世紀前夜離開無線電廠子“下海”。此后十年間,高光榮在多家光通信相關公司任職,技術、采購、銷售、管理,這些崗位他輪了個遍。
2008年,已經積累將近20年光通信相關經驗的高光榮,拉著胡學民、廖學剛、黃曉雷、韓玉蘭、李江等人一起,正式創立新易盛,專注電信光模塊生產和研發。
此時大洋彼岸,那個叫黃仁勛的男人還尚未帶領英偉達All in AI,新易盛做的還主要是國內電信市場生意。要直到2019年,新易盛才開始打入亞馬遜等海外云巨頭供應鏈,步入數據通信領域。
即便如此,國內生意也敲開了上市大門。隨著2016年新易盛登陸創業板,47歲的高光榮成為百億上市公司的掌舵者。2020年,高光榮以26億元身家登上當年的《胡潤百富榜》。
但那時候的高光榮應該也沒想到,夢想還可以被放大至幾十倍。直至今天,新易盛市值已然超過3500億元。十年前10G光模塊生產線,尚且是招股書里力爭上游的募資投建目標,而今天已是800G、1.6T承接著未來的夢想與希望。
時代發展得比想象中快多了。
誰賺到大錢了?
一個令人澎湃的問題,誰在買入新易盛?
我們從半年報窺見一角。新易盛股權結構較為分散,前兩大股東高光榮和總經理黃曉雷合計持有14.53%的股份,易方達創業板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等5只基金則占據新易盛前十大股東的一半席位。
將目光拉長,2024年新易盛前十大股東之列同樣至少5個席位都由基金霸榜。機構看多,助推著新易盛估值飆升。自然,那些重倉機構也獲得豐厚回報。
資金扎堆的理由不難理解——全球AI算力依賴光傳輸,驅動高速光模塊的需求持續高增長。
連新易盛自己也對外預期道:“結合市場應用端及客戶需求預期,公司預計今年(2025年)下半年到明年行業將持續保持高景氣度,公司持續結合客戶需求情況積極準備產能以滿足訂單交付。”
機會來了,站在風口起飛的還少不了同行。
光模塊廠商新易盛、中際旭創、天孚通信被市場合稱為“易中天”老師,自今年4月以來,三家股價均實現翻倍。
而AI算力那頭,寒武紀、工業富聯、海光信息組成的“紀連海”老師名號也流傳于江湖。當中最為震撼的是寒武紀,兩個月時間,股價從約560元/股暴漲至超1400元/股左右,市值突破6000億。
“如果不是IPO前的老投資人,就只能參與定增。如果定增也沒機會,就只能看著了”,一位投資人向投資界聊起這些走出火爆行情的硬科技公司,羨慕不已。
對于那些早年選擇押注的耐心資本,當下無疑稱得上撥云見日時刻。
這不得不提“寒王”背后的一眾投資人。早在2016年寒武紀成立之初,元禾原點、科大訊飛等就投資了寒武紀的天使輪。隨著近日寒武紀登頂“新股王”,元禾原點費建江不由得在朋友圈感嘆,稱去年“目光短淺”200多塊一股清倉了寒武紀。但陪伴近十年,作為天使投資人的元禾原點注定收獲頗豐。
此后寒武紀的幾輪融資中,阿里巴巴、聯想創投、國投創業、國科投資、越秀產業基金等諸多投資人紛紛入場。A輪進場的聯想創投事后回憶,由于估值貴的問題對這筆投資不是沒有猶豫過,但盡調后還是打消了顧慮。
這樣的硬科技回饋樣本還有海光信息。在發起設立之初,盡管海光信息業績尚處于虧損,多家市場機構、國資機構、地方產投等依然選擇入股。由此我們得以看到,諸如陪伴至IPO并持股至今的成都產投有限,其持有的1.68億股結合當下海光信息股價,賬面價值已超320億元,收獲斐然。
“硬科技投資是一場長期主義的跋涉。”這便是生動的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