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撤場,“湖南胖東來”絕地求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豹變 (ID:baobiannews) ,作者:馬自達,編輯:邢昀,原文標題:《獨家|退守湖南大本營后,興盛優選活得怎么樣?》,題圖來自:AI生成
當互聯網巨頭們為即時零售拼刺刀,上一個讓大家浴血奮戰的“萬億市場”社區團購,傳出的只有熱潮散去后的清冷。
阿里在3月悄無聲息砍掉淘寶買菜的次日提服務,6月末,美團優選迎來業務調整,主動退出虧損區域,轉向探索更高效的業務模式。看似是贏家的多多買菜,也開始入局即時配送。
社區團購這一模式的先行者興盛優選,曾花五年迭代四版模型,才跑通“次日自提”的社區電商雛形,互聯網公司相信這是爭奪三、四線下沉市場流量的最佳業態,興盛優選一面慘遭巨頭抄襲和圍剿,一面備受資本追捧。2023年后興盛優選在全國多地撤城,退守至湘鄂贛三省。此后,這家公司變得低調、沉默,市場上再難聽到他們的聲音。
當社區團購的行業格局再次演變,我們很好奇,這家曾被焦點和聲浪淹沒的明星公司,如今活得怎么樣?
高層人事持續動蕩
消失在公眾視野的兩年間,興盛優選的高層人事曾持續動蕩。
據《豹變》了解,2024年間曾通過互聯網大廠、投資機構空降至興盛優選的互聯網高管,幾乎全部離職。這份名單包括前興盛優選的技術中心負責人柳明,曾為阿里巴巴技術專家,負責搜索服務中臺;以及曾在興盛優選負責產品、用戶運營中心、財務和HR部門的多位負責人。一位知情人士稱,“年薪80萬元以上的高管都走了”。
興盛優選方面回復《豹變》,人才流動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2023年末興盛優選元氣大傷,從鼎盛時期覆蓋18個省,到收縮福建、廣州等地,前興盛優選COO熊衛和多名互聯網公司高管相繼離職。據《中國企業家》報道,2023年末興盛優選創始人岳立華在內部“整風”,稱要摒棄大公司文化,回歸興盛文化。
據《豹變》了解,2024年之后的高管離職潮,直接原因源于興盛優選在2024年間的戰略轉變,反饋在前高管們身上,則是一場變相“降薪”。
2024年初,興盛優選曾定下激進的年增長目標,這鼓舞了還未離開的互聯網高管們。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興盛優選從2023年起調整薪資體系,后續一些互聯網高管們的年包被逐步拆解為16個月薪資,其中四個月以年終獎勵形式發放,與績效掛鉤,需要完成公司增長目標才能拿到。
起初,興盛優選和前高管們寄希望于新項目“百萬興店”,這一項目被放在湖北獨立運營,因為要向資本講一個新故事。但“百萬興店”進展不如預期,2024年年中,興盛優選調轉船頭,將戰略重心從追求規模轉為追求盈利,“這不是增長下滑,是萎縮了。GMV達不到,肯定就拿不到錢”,一位興盛優選的前員工說。
從追求增長突然轉向追求盈利,可能是興盛優選的賬面資金緊張。2023年12月《中國企業家》報道稱,彼時投資方只剩下KKR和京東。《豹變》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目前興盛優選的投資方只剩下一個。
根據企查查數據,從2018年至2021年的三年間,興盛優選融資超50億美元,資本方包括今日資本、紅杉中國、真格基金等一眾頭部投資機構。
好消息是,收縮戰略讓興盛優選恢復造血能力。據《豹變》了解,興盛優選在2024年收獲近17%的毛利率,和3%的凈利率,不過代價是,2024年的GMV規模繼續下滑。
興盛優選官網顯示,2024年 (也就是公司成立的第七年) GMV增長600倍。按照此前官方公開的“2017年興盛優選實現0.36億元GMV”來算,2024年GMV在216億元左右。
不過據《豹變》了解,興盛優選2024年GMV規模在150億元~160億元。
興盛優選在2021年達到鼎盛,彼時一些報道中公司GMV在400億規模。如果按照湖南多家媒體的報道,“2021年,興盛優選的年度GMV在5年時間實現1400倍的增長”,當年興盛優選GMV規模大概為500億元。
美團優選留下空間,興盛轉守為攻
隨著6月末美團優選調整優化商業模式,社區團購行業的格局隨之調整。興盛優選已由“防守”再度轉為“進攻”。
據《豹變》了解,7月,興盛優選敲定了擴規模的戰略,甚至為此讓出兩個點的毛利率,試圖搶奪美團騰挪的市場。用“少賺一點”的代價,換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以為后續換取更大的整體盈利鋪路。
一些戰略也能看出興盛優選重燃的野心。比如興盛優選重啟了小規模的BD (商務拓展) 招聘,一位前興盛優選人士透露,興盛優選四五百人的銷售隊伍曾幾近解散。
通過BD掃店、搶奪團長,曾是社區團購大戰中慣用的戰術。BD作為排頭兵,曾為興盛優選在湖南積攢了兩萬多個團點。
而此次,BD們的方向是篩選寶媽做金牌團長,寶媽曾是美團優選團長的主要人群。BD們的篩選原則是要能長期做、愿意送貨上門的優質團長。金牌團長不僅享有興盛優選的運營維護、小區獨家保護,還享受興盛優選直播間導流,和最高12%的抽成點 (普通團長只有6%) 。
事實上,隨著美團優選退出市場,興盛優選不少團點的營業額都開始上浮。一名在今年上半年著手做興盛優選的金牌團長說,7月單量上浮了三成,她稱之為“爆單了”。
長沙望城一片有2500名住戶的小區里,方達是做了四年社區團購的團長。她是一個用心且專注的團長。在團購平臺沒有要求前,她就送貨上門,在小區站穩腳跟。現在她只做興盛優選和一家專做水果的小平臺。
據方達介紹,今年6月前,興盛優選日均營業額通常不足500元,而這個7月,她的日均營業額上浮到千元,甚至能拿到金牌團長的月度獎勵。
靠著美團讓出的市場,興盛優選或許能過上一段好日子。智研咨詢2024年1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美團優選占據32%的市場份額,多多買菜和興盛優選分別占據44%和17%。
但興盛優選的弊端是,幾乎只能瓜分美團優選在湖南市場的部分份額。據《豹變》調研,雖然興盛優選還占據著湖北、江西兩地,但團點密度和銷售額都無法與湖南戰場相提并論。
一位為興盛優選供貨了五六年的日用品供應商說,其在省外幾乎沒有出貨。一位接近興盛優選的知情人士透露,興盛優選在湖北、江西兩地的年交易規模已不到1億元。
停滯的新業務,難以突破的規模天花板
出湘之戰,興盛優選的收縮速度比擴張快。高峰時期,興盛優選足跡遍布18省市,拿下400億元年GMV。此后不久,興盛優選的版圖迅速縮水,最終只留守三省。
為了讓興盛優選實現1-100的擴張,投資機構和大廠往興盛優選砸錢并塞滿各路人馬。從2018年至2021年的三年間,興盛優選累計融資超50億美元。互聯網高管的高薪也由投資機構承擔一半。
甜蜜期時,興盛優選與資本交好,慧眼識珠的今日資本投資人徐新曾夸贊興盛優選說,“好的公司值得投兩次”。擴張失敗后,投資機構紛紛退出,興盛優選回到原點。
為什么興盛優選模式無法復制至全國?客觀原因是,失去了湖南市場的熟人圈子,興盛優選的作戰能力無法打贏巨頭。
另一方面,空降兵和創始團隊間的矛盾,也讓興盛從內部分裂。據了解,2022年5月加入公司的COO熊衛,原本是要接興盛優選CEO一職,不過在公開報道中,彼時興盛優選的CEO為聯合創始人周穎潔。熊衛2023年11月即從興盛優選離職,任職時間并不長。
一名接近興盛優選的知情人士說,投資機構是看中了岳立華的創新能力,但他的管理風格也有爭議,而另一位創始高管在內部推行強硬的管理風格,創始團隊和互聯網空降軍對立,興盛難以留下人才。
從這場已平息的戰役來看,投資機構也低估了社區團購的虧損,高估了獲利。
一方面多多買菜驗證了全國也不過是千億人民幣規模的市場,而美團優選則驗證了要以多大的成本來換取這一市場。
“以時間換低價”的買菜模式,難以滿足用戶即時的買菜需求,注定不能覆蓋所有的餐桌消費場景,且用戶沒有忠誠度。以方達所在的小區為例,因周邊缺少步行可達的菜市場,居民多用社區團購作補充,每隔兩三天下單生鮮,或順手購買送貨上門的酒水飲料。
但用戶忠誠度極低,價格仍是唯一驅動因素。一位用戶回憶,曾長期依賴美團優選,只因其12罐裝雪花啤酒售價29元,而興盛優選要36元,直到美團優選退出,他才轉向興盛優選。
今年夏天,方達的團店銷量最高的并非蔬菜,而是瓶裝水。她坦言,訂單增加也與天氣炎熱有關。
在興盛優選拍攝的團長宣傳片里,一位用戶每日用興盛優選購買生鮮,前提是有一位能送貨上門、嚴格把關品質的團長。優質的團長與服務往往難以規模化,這正是社區團購的核心矛盾。
岳立華曾想押注“百萬興店”項目,這是一個駐守小區口的興盛優選線下門店,既是線下超市、又要兼顧線上賣貨和自提,小店有一塊區域做自提點,消費者像取快遞一樣自提自己買的生鮮用品。
早期興盛優選曾在武漢開出200家門店。隨著項目負責人離職,“百萬興店”項目流回湖南,由岳立華的親信負責。
理想狀態下,“百萬興店”會把握小區的流量入口,將像胖東來一樣,用3至5年積累用戶黏性,提升服務與產品,打造自有品牌。
但現實是,“百萬興店”難以推進,平均投入十幾萬的資金門檻過高,讓小店老板觀望,“驛站+超市+線上社群”的復合業態對經營者提出極高要求:既要群運營,又要兼顧線上線下銷售。合格店主稀缺,岳立華又不想放低“開好店”的標準,導致項目擴張緩慢,不能像早期社區團購那樣“撒網式”鋪開。
岳立華的愿景是深耕一個區域,把興盛優選做到千億規模,只賺1%,覆蓋從村鎮到街道的每一位用戶。但深入巷道必然增加成本。
興盛優選如今陷入兩難:要規模,就得犧牲利潤;要利潤,就必須放棄大規模擴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豹變 (ID:baobiannews) ,作者:馬自達,編輯:邢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