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并不知道高利貸陷阱如此普遍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編輯 | 關雪菁
頭圖 | AI制圖
這是一片助貸的灰色地帶。
?
那些網貸平臺上標著“年化利率5.4%起”的貸款產品,很可能是包裝出來的“高利貸”。
?
不少用戶沖著利率低點進去,可當真正貸款時,平臺會強制綁定各種會員費、擔保費、服務費堆上去,算下來實際年化可能高達30%以上。
?
你很可能不知道的是:法律對年化利率24% 以內的貸款予以明確保護,而超過36%的部分則被認定為無效,而24%~36%的貸款由雙方協商。
?
而不少網貸平臺,玩的,就是這片灰色地帶。
?
眾多消費金融公司和助貸機構利用復雜的費用結構掩蓋高利率的真相,讓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踏入債務陷阱。
?
最近,監管終于對此出手了。
?
2025年4月3日發布的《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以下簡稱“助貸新規”),明確綜合融資成本區間。
?
也就是說,以后所有收費都必須算進綜合年化利率里,不能超過司法保護上限24%。
?
助貸新規從2025年10月1日起開始執行,給了消金公司、助貸平臺、提供資金的商業銀行等近6個月過渡期。
?
這次,24%~36%的高利貸真的會消聲滅跡嗎?
?
一、行業出清的信號
?
眾怒,是推行助貸新規最直接的導火索。
?
“現在,投訴的數量越來越多,會促使監管出臺助貸新規等政策,慢慢地把壓力給到網貸平臺、金融機構”,一位助貸人士告訴虎嗅妙投。
?
這種壓力并非空穴來風。據虎嗅妙投不完全統計,在黑貓投訴上,關于“高利貸”、“暴力催收”的投訴搜索詞分別有394070條、844367條,超過了同一時期電商購物的投訴搜索詞“貨不對板”的109800條、“退貨不退款”的253373條。
?
此外,大量借款人直到還款日才驚覺,在各種“擔保費”、“會員費”的包裝下,實際年化利率早已突破了法律保護的24%。此類投訴也并不少。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
亂象叢生,與消費金融行業的設立初衷背道而馳。
?
最初,國家鼓勵發展消費金融,是為了促進消費、拉動內需,改變國家GDP對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度,促進經濟從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轉型。
?
此外,國家對小微和個人消費貸款的導向是普惠,本意是降低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的實際借貸負擔。
?
實際上,部分助貸機構和消費金融公司利欲熏心,逐漸偏離了軌道。
?
近些年,監管部門開始出臺政策、整頓行業亂象,客訴的爆發進一步加快了這一過程。
?
2024年8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多部門對地方金融組織出臺系列制度要求,明確“地方金融組織總量只減不增”。
?
2025年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細化清退機制。
?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國共有超300家小額貸款公司被清退出市場,這些公司大多因失聯、空殼運營或違規經營等問題被清理。小貸行業已經出現了“頭部擴張、尾部出清”的趨勢。
?
2025年4月份發布的助貸新規,也將引導助貸行業走向這一趨勢。
?
監管希望行業回歸“合理利率+透明收費”,而不是靠信息不對稱賺快錢,同時希望將貸款利率控制在24%以內。要知道,有數據顯示,36%區域客群違約率高達60%。
?
據虎嗅妙投了解,頭部助貸平臺的36%客群占比10%~50%之間,尾部助貸平臺更是以36%客群為主。而螞蟻、京東、美團這些互聯網平臺以24%內客群為主,影響其實并不大。
?
可以預見的是,助貸行業將迎來一次劇烈的出清,市場份額會加速向那些運營規范的頭部平臺集中。
?
這意味著,做24%~36%客群的助貸機構,要么合規轉型將利率降至24%以內,要么舍棄36%的客群直接出局。
?
“另一方面,助貸新規想讓網貸、助貸平臺讓“利”,要么減免借款人、要么給銀行讓利。不過,助貸新規很難讓銀行賺更多的錢。很多銀行的辦公室里邊就幾臺電腦,就是搞個云服務器,沒有用戶獲取能力、風控能力”,該助貸人士坦言。
?
要知道,在36%的業務中,提供資金的銀行只能賺到幾個點的辛苦錢。最賺錢的環節,仍是掌握客戶和風控能力的助貸平臺。
?
所以,助貸機構、有助貸業務的消金公司又豈會坐以待斃,輕易放棄這塊蛋糕。
?
二、消金、助貸急了
?
助貸新規將從2025年10月1日開始執行,大限將至。
?
這段過渡時間里,助貸機構、消金機構等都在探索新的產品模式,去合理地繞開監管,變相實現“24%+”。
?
據虎嗅妙投不完全統計,現階段的產品模式有“貸款+會員權益”、“貸款+公證”、“貸款+保險”等。
?
“現在市場最主流的是,不是所謂的保險、公證,而是生活權益。如果說,生活權益能夠提供質價相符的一些服務,有些公司完全可以把它做到合規,但還不能夠覆蓋12個點的成本”,該助貸人士講到。
?
從分期樂APP的星享會員來看,其權益包含借款審批指南、打車券、觀影券、外賣券等,類似于京東的plus會員、淘寶的88會員。
(圖片來源:分期樂APP)
?
另外,妙投在多款網貸APP查詢,不少消金公司、助貸公司正在下架或調整會員權益。
?
說白了,只要不是捆綁銷售,賣會員、賣公證、賣保險取決于客戶的選擇,可理解為正常商業行為。不然就像之前融資擔保費就是綁定銷售,便會引發投訴。
?
不過,據虎嗅妙投發現,最近又有消金公司、助貸機構推出了信用風險檢測服務。
(圖片來源:海爾夠花APP)
?
在海爾夠花APP中,個人風險報告的價格為39.9元/月。 有意思的是,下拉到界面的最底部,我們可以發現有注明“此報告非征信報告,不能用于任何金融活動。”
?
從貸款的金融行為來看,個人風險報告并沒有什么實際用處。此外,樂信等助貸平臺也同樣具備信用風險檢測的服務。
?
隨著助貸新規的大限降至,消金、助貸機構并不想丟掉36%的客群,仍在探索多種模式來實現“24%+”。
?
之所以執著于“24%+”,36%的客群的確會給消金、助貸機構帶來利潤,即便自己不做也可以導流給其他助貸平臺。
?
“頭部平臺自己可以不做36客群,但可以通過API導流的方式給其他平臺,就像在微信里轉發大眾點評的鏈接一樣。至于分潤,每一家約定是不一樣的,但很多是三個點左右”,該助貸人士告訴虎嗅妙投。
?
不過,在缺少資金供給下,這樣“賣流量”的方式也很難成立。 目前來看,24%~36%的供給資金比產品模式更為關鍵。
?
樂信高管在最近的電話會議上表示,受助貸新規影響,資金供應收緊,二季度資金成本有所上升。?
?
據虎嗅妙投了解,以前的供給24%~36%的資金來源主要分為:1.消金公司;2.城商行、民營銀行;3.小貸公司等地方性金融組織。
?
其中,城商行、民營銀行是36%資金的主要來源,歸屬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股份制和城市商業銀行監管司管理(以下簡稱“股城司”)。
?
“36%的資金來源更難解決。現在36%資金發生巨量短缺,短缺的比較夸張,數量我也不知道,但是反正就是知道全行業都在缺錢”,該助貸人士坦言。
?
那么,是否會有新的資金會成為36%供給資金呢?
?
“目前,市場上展露出來一些征兆。一些小貸公司不完全遵守監管規定,做一些24以上利率的放貸,也有人開始考慮用一些信托公司來繞開監管,因為信托不歸股城司管”,該助貸人士坦言。
?
與此同時,也有媒體報道有信托公司充當24%~36%的資金提供方。不過,按照助貸新規的規定,信托公司也被納入到監管名單之中。
(圖片來源: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
由于新規執行之日未到,過渡期消金行業仍有不少亂象。對于現有的產品模式,官方并未表態。
?
妙投認為,這次助貸新規的出臺,是不少消金機構、助貸機構作繭自縛,“隱形收費”、“暴力催收”引發眾怒。
?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消金、助貸機構更多的考慮的是,繞開監管繼續做“高利貸”,而不是想著如何解決“隱形收費”、加強風控降低違約率減少催收。
?
因此,你依然需要對于“誘人”的助貸利率,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