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近期的爭議事件是一場典型的“企業控制權危機”。
官方對此回應:“家族內部事務,與公司的運營及業務并無關聯。公司不會提供任何答復口徑或相關回應。”,嚴謹,清晰傳遞兩點:
-
劃清公私邊界:將家族繼承紛爭與娃哈哈日常經營和管理決策徹底分離;
-
拒絕進一步評論:不就此事做任何實質性公開說明,避免輿論持續發酵。
沉默應對,短期有助平息對公司運營的直接質疑,我在 《遭遇危機先閉嘴?品牌保持戰略性沉默的Why與How》 中介紹過。
但是,真正的危機和挑戰才剛剛開始。
一、對娃哈哈的三重打擊
從危機管理的視角看,這場風波對娃哈哈的核心價值有三重打擊。
1. 品牌“情感賬戶”的巨額透支
娃哈哈品牌,一半是產品,一半是幾十年積累下的“國民品牌情感賬戶”。宗先生的形象,是賬戶里的核心資產。然而,訴訟正讓這賬戶急速透支:
-
顛覆核心敘事被顛覆:“民族匠心”和“布鞋首富”的正面敘事,正被疑似“豪門恩怨”的負面標簽嚴重污染。在公關領域,這種敘事反轉的殺傷力極大。
-
動搖信任基石:消費者會想,一個連內部都無法和諧的企業,其產品承諾是否還可信?這種疑慮一旦產生,對快消品是致命的。
-
創始人聲譽光環的“次生災害”:創始人一生清譽,可能因疑似后代紛爭而蒙上陰影,這是典型的危機“次生災害”。
2. 內部利益相關者的信心危機?
一場繼承權官司,最先沖擊的是內部的“軍心”,即核心內部利益相關者。
-
決策真空與權威稀釋:當“誰是或者未來誰可能會成為真正的主人”成為問號,權威也許會遭遇挑戰,管理成本劇增。
-
核心人才的“離心力”:高管和員工被迫“選邊站”,不確定性會加劇核心人才的“離心力”,穩定軍心成為首要難題。
-
管理資源的“黑洞效應”:管理層被拖入訴訟泥潭,無暇應對外部競爭。
3. 外部商業生態的信任崩塌?
娃哈哈的命脈,在于其龐大的經銷商網絡。對他們而言,“穩定”壓倒一切。
訴訟帶來的不確定性,會讓這些商業盟友的信心動搖。一旦他們轉投競品的懷抱,娃哈哈的渠道優勢將岌岌可危。
銀行、投資機構等會立刻啟動風險重估,企業融資和商業合作將變得異常困難。
二、對接班人“危機領導力”的五大挑戰
這場風暴是宗馥莉“危機領導力”的公開壓力測試。
一方面,訴訟本身的爭端之一,就是在挑戰她繼承的“合法性”。外界正用放大鏡觀察她處理危機的每一個動作。另一方面,她原本大刀闊斧的改革議程,很可能被迫轉入被動的“危機防御”模式,寶貴的發展窗口期或將因此錯失。
宗馥莉作為繼承人,面臨五大領導力挑戰,可歸納如下:
1. 合法性與權威性的雙重考驗。
宗馥莉雖系創始人長女,卻需同時獲得家族內部成員和公司外部股東的認可。她必須證明自己不僅具備血緣合法性,更擁有勝任高層決策的專業能力,否則很難在董事會與管理團隊中形成有效領導。
2. 信任重建與聲譽維護。
家族內部糾紛易引發外界對企業治理結構透明度的質疑。
宗馥莉需要通過公開、及時且誠懇的溝通,向員工、投資者與消費者傳遞“家事雖私,公事當公”“既尊重法律程序,又肩負企業責任”的信號,以修復紛爭帶來的信任赤字。
3. 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平衡。
在危機中,各方利益訴求錯綜復雜:有疑似血緣關系的非婚生家族成員、有支持家族傳承的老員工,有關注公司業績的機構投資者,也有輿論場上熱衷討論家族內斗的公眾,還有關注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監管機構。
宗馥莉必須展現“共情型”領導,識別出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并且用開放式對話吸納不同聲音,制定兼顧短期穩定與中長期發展的應對方案,取得利益相關者的妥協共識。利益相關者的梳理邏輯,我在 《雷軍給CEO們帶了個好頭:如何做難而正確的抉擇?》 中分析過。
試析利益沖突最大的相關者群體:三位疑似非婚生弟妹。他們想要什么?
首先是身份認同與尊嚴需求。渴望獲得家族的正式承認,以“家人”而非“局外人”身份參與家族事務;同時,他們期待在輿論面前被賦予應有的尊重,避免成為輿論工具或悲情焦點。
其次是公平參與和信息透明。在股份分配、分紅方案及重大決策層面,要求與其他直系繼承人同等的參與權,并獲取完整、及時的財務與治理信息。獲取相應的財產繼承權和處置權。
第三,經濟補償與保障機制。鑒于成長環境與機遇差異,異母弟妹可能關注允諾的經濟支持:包括一次性補償、定期分紅或信托基金。
第四,也許還有情感聯結與心理慰藉。家族分裂帶來的隔閡與傷痛,往往需要真誠的情感溝通與心理支持。他們也期盼與家族長輩及其他繼承人建立良好互動,化解內心的不安與隔膜。
對這部分訴求的妥善安排,不僅是家族和諧的內在需求,更是娃哈哈品牌凝聚力與社會形象的外在體現。中國人素來追求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難以違背的族群想象。
這一挑戰,決定著宗馥莉能否續寫品牌與家族的雙重榮光。
4. 危機決策的果斷與靈活。
危機情境瞬息萬變,遲疑不決則會被動挨打,若輕率行動又可能引火上身。我之前在 《農夫山泉辟謠為什么這么難》 中分析過,延遲兩個月才行動,就是太慢了。
宗馥莉需在法律顧問、獨立董事和公關專家的支持下,快速甄別優先級,果敢推動家族與董事會的程序優化,同時靈活調整對外話術與輿情處理節奏。
戰術層面一些可能的行動建議:
-
角色認知梳理:舉行“身份定位研討會”,邀請獨立顧問與家族長輩共論“家人”與“繼承人”雙重角色的權責邊界。
-
專業決策支持小組:成立法務、財務、公關三位核心專家組成的“危機決策顧問團”,確保信息全、分析準、建議快。
-
利益相關者映射與溝通矩陣:制定“家族—股東—媒體”三維溝通體系,對不同群體預設話術與回應流程,做到“分眾溝通、有的放矢”。
也可以遵循我之前的文章流程 《CEO 極簡危機管理框架》 。
5. 塑造未來愿景與文化傳承。
繼承危機雖當務之急在于化解紛爭,但更高層面的領導力是要為企業注入新的活力與方向。
宗馥莉應結合企業“健康飲品”與“創新責任”兩大核心,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藍圖,使公眾將目光從家族斗爭轉向娃哈哈的長遠價值。
總之,宗馥莉的危機領導力挑戰不僅在于“贏得繼承權”的程序勝利,更在于“贏得信任、贏得共識、贏得未來”的多重勝利。唯有在合法性、信任、平衡、決策和愿景的五大維度上同時發力,方能化危為機。
這也是一次絕佳的領導力演練機會。 每一次反噬和危機,都是領導者向四面八方推遠心智邊界的機會 。 推到極致,頂天立地,就是殺出一片嶄新天地。否則,還會自囚于狷狂、僥幸、貪婪的牢籠中 。
三、如何應對挑戰
面對這種系統性風險,危機響應必須做到快、美、忍、準、狠。
核心思路是切割與重塑,可分三個階段:
1. 短期止血 (危機響應期) 。
核心是“內外有別,信息隔離”。堅決將“家族糾紛”與“公司運營”在輿論場上切割。通過持續釋放公司正常運營的“積極信號”,對沖負面信息,穩住經銷商和員工的基本盤。
2. 中期修復 (信任重建期) 。
核心是“議程設置”。主動設置對自身有利的議題,例如推動治理結構透明化 (增設獨立董事) ,并利用慈善基金等將公眾視線從“家族矛盾”引向“企業社會責任”,重塑外界信任。
3. 長期防火墻 (制度建設期) 。
核心是構建“制度韌性”。推動設立家族憲章或不可撤銷的信托基金,用法律框架徹底固化傳承規則,避免紛爭再起。這才是治本之策。
對于最重要的三個疑似利益相關者,如其身份得到確認,可能的措施:
?
1. 正式家族成員身份追認。
借助第三方公證機構,對疑似非婚生弟妹的家族關系進行法律確認;并在“宗氏家書”發布會上,以書面或儀式形式宣告其作為“宗氏一脈”的合法成員。
2. 透明、公正的信息機制。
專設“家族利益委員會”:在家族理事會下增設席位,由獨立董事主持,定期向全體成員通報娃哈哈集團的財務狀況、重大項目與分紅安排;
信息共享平臺:搭建內部在線平臺,推送經審計的財務報表、股東大會紀要及治理流程文件,確保其與其他繼承人享有同等知情權。
3. 差異化的經濟支持方案。
分層信托安排:依據其年齡、教育及事業需求,設立專項信托基金,分為教育信托、創業扶持信托和生活保障信托,多樣化滿足其短期與長期需求;
靈活分紅機制:在基本分紅之外,設立“家族關愛紅利”,根據家庭貢獻與個人發展規劃,為其提供額外股息或專項獎金。
如何評價這些措施,我想,這涉及一個隱身卻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就是宗老先生。如果他還在世,是否滿意這一安排?
我還在想,危機有些時候需要“表演”。這不是個貶義詞,這場戲該怎么演,這個故事要怎么講,這場事件之后,宗馥莉的個人品牌形象和聲譽如何演化,也是“議程設置”和危機敘事的重要戰場。
財富可以繼承,但信任與聲譽無法世襲。
想起兩個故事。
成吉思汗逝世后,四子協商達成“長子繼承大汗,其他兄弟分封諸汗”的共識。既尊重地方汗國的自治,又維系了蒙古帝國的整體統一。
初唐時期,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謀權,秦王李世民先發制人,于京城玄武門伏兵斬殺二人。李世民憑此贏得群臣擁戴,奠定盛唐之基。
祝愿娃哈哈和宗馥莉能殺出這條血路。斑駁的血跡就是加冕皇冠上的赫赫戰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友聲譽 ,作者:楚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