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AI裁員風”刮到了印度
近日, 有 微軟印度員工爆料, 印度分部 在一場僅 15 分鐘的 Teams 電話會議上宣布調整薪酬計劃,將原有 “ S ” 計劃變更為 “ T ” 計劃, 實際 導致大幅減薪。
據 該 員工透露,這一變動未提前預警或協商,且明確表示若不接受新計劃,員工需自行尋找其他職位。
微軟降薪、裁員的風還是吹到了印度。
而此前,印度被認為是硅谷裁員風潮中最大的受益者,尤其是印度裔 CEO? 執掌的微軟、谷歌、 IBM ,在美國本土、中國區削減工作崗位的同時,都在增加在印度的招聘。 今年年初,微軟 CEO 納德拉曾 表示,公司將在印度投資 30? 億美元擴展 Azure 云計算和人工智能能力。
今年 1 月 8 日 微軟 宣布基于績效 在全球 啟動超過 2000 人的裁員計劃,而 當時 印度和南亞區總裁 Puneet Chandok 則 明確表示,裁員不會波及印度地區員工。 目前, 微軟在印度擁有約 2 萬名員工,印度已成為微軟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半年后,微軟在啟動新一輪全球裁員之際,印度還能否繼續獨善其身甚至逆勢擴張,就是個有趣的問題。
畢竟, 微軟現在是 all in AI ,而不是 all in 印度。
一
曾經被稱為 “ 科技界養老院 ” 的微軟,如今成為最動蕩的 “ 屠宰場 ” 。
繼年初的裁員后, 當地時間 7 月 2 日,微軟 又 以 “ 減少管理層級、提高敏捷性 ” 為理由宣布了新一批的裁員計劃,波及 9000 個崗位,涉及不同部門、地區和層級的員工。
據知情人士透露,微軟中國區在 7 月 5 日發布了具體計劃,上海和無錫的微軟中國 CSS 部門裁員 700 人。當然, “ 裁員大禮包 ” 給的非常豐厚,第一批為 “ N+7 ” ,后續為 “ N+5 ” 。
由于 7 月 1 日是微軟 2026 財年的起始日,外界普遍認為這代表著微軟內部組織架構將繼續有所調整。
整體來看,銷售部門和 Xbox 游戲工作室是此輪裁員的重災區。
Judson Althoff 自 2013 年加入微軟,從 2023 年起擔任微軟首席商務官,力推人工智能轉型。他認為,智能云與 AI 技術在企業端的落地才是微軟未來的主打業務。當 AI 能更高效地找到潛在客戶,更快完成交易,那么銷售崗位存在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2023 年 9 月,微軟 CEO 納德拉高調宣布 AI 產品 Copilot “ 將徹底改變我們與技術的互動方式 ” , 標志 AI 派話語權完全占據了上風。一個月后,擔任微軟首席營銷官近 10 年的 Chris Capossela 離職。
據知情人士稱, Althoff 在內部演講中宣稱 2024 年 AI 工具幫助微軟客服中心節約了超 5 億美元成本,有效提升了員工與客戶的滿意度。 2025 財年,微軟資本支出達 800 億美元,較上年激增 43% 。
隨著納德拉明確提出要降本增效,進一步降低人力成本成了管理層的首選方案。根據財報,微軟截止 2024 年 6 月共有 22.8 萬名員工,其中 4.5 萬從事銷售和市場營銷工作。 在 AI 替代加速后,微軟每一輪裁員銷售崗都是重點 “ 開刀 ” 對象。
自以 690 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以來,微軟對游戲業務進行了多次調整。
微軟一度喊出了要打造游戲界 Netflix 的口號,然而微軟寄予厚望的訂閱服務 Game Pass 增長疲軟。 2024 年至 2025 年, XGP 訂閱用戶僅增加 100 萬。據內部數據,游戲訂閱服務嚴重依賴《使命召喚》《糖果粉碎傳奇》等老游戲,而非新內容,行業很久沒有推出引發轟動性效應的產品。
此外,微軟也縮減了 XGP 平臺的資金支持,加之 Xbox 的優化升級功能對開發商不友好,不少獨立游戲宣布退出 XGP 。
AI 軟件的越發成熟也讓游戲吸引力顯得沒那么高,跟 AI 對話、用 AI 制作圖文成了消費者消遣娛樂的新潮流,也可以有效滿足情感需求,用戶花在游戲上的時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減少, XGP 訂閱用戶增速放緩趨勢難以遏制。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管理層對游戲部門仍然提出了更為嚴苛的績效考核要求。有員工爆料稱,管理層要求所有項目在立項階段即承諾 3 年內回本。按照經驗, 3A 游戲開發周期通常需要 5~7 年,項目被叫停和大幅減少成本成了常態。多位有過爆款作品的制作者完全無法接受當前的高壓,指責高管在迫使團隊犧牲長期質量以換取短期財務數據。
可是相比 AI 給予的想象空間,游戲部門顯得不再那么重要。
2025 財年第三財季,微軟整體營收 700.7 億美元,同比增長 12% 。其中, Xbox 游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5% ,為 57.2 億美元。營收占比不足 10% ,業績增速也明顯低于公司平均。
財報數據或許促成了管理層決定立刻對 Xbox 下狠手。
二
“ 這是微軟的 ‘ 高光時刻 ’ ,人工智能將改變微軟的云業務增長軌跡。 ”
從資本市場的反饋來看,微軟采取的策略得到了積極認可。在不到三個月內,微軟市值增長了 1 萬億美元。
7 月 9 日,微軟股價觸及歷史新高,總市值達 3.74 萬億美元。按現有勢頭,微軟市值有望在近期站上 4 萬億美元大關,成為英偉達之后第二個達到這一里程碑的公司。有研報認為: “ 微軟股價尚未充分反映其云業務和 AI 增長的下一波紅利。 ”
市場對微軟的業績保持著積極預期。過去一年, AI 應用場景顯著拓寬,行業還沒有迎來 AI 增長的真正拐點。摩根士丹利報告指出,微軟在混合云市場的份額增長到 21% ,僅次于亞馬遜 AWS 。在與 AWS 的競爭中,微軟通過 Azure 、 GitHub 、 LinkedIn 等平臺構建起企業級技術生態優勢,與 OpenAI 深度綁定又占據了先發優勢。
第三財季, Azure 處理了超過 100 萬億個 AI token ,同比增長五倍。 Azure 云計算收入 268 億美元,同比增長 33% ,超過市場預期,也遠高于 AWS 同期 19% 的增速。
納德拉在財報會上表示, Copilot 付費用戶滲透率已達 35% ,推動企業用戶每用戶平均收入提升 9% 。隨著企業端 AI 部署全面鋪開, Copilot 在 2026 財年有望貢獻近 250 億美元的營收。
Copilot 看著是未來增長的關鍵,可它的實際效果真有這么好嗎?
據 媒體 報道,微軟內部一直存在對 Copilot 的憂慮情緒,部分員工和高管持悲觀態度。確實,當前的業績表現很好,但這樣的表現是基于公司當權派是 Copilot 的鼓吹者之上的。
過去兩年,微軟將 Copilot 引入 Office 應用、 Windows 操作系統、 Edge 瀏覽器等多個產品。有員工抱怨: “ 每個產品都要貼上 Copilot 的標簽。其他都不重要了,每個團隊都通過加入 Copilot 聊天機器人來刷存在感。 ”
從這個層面來看, Copilot 的業績增長是基于舉全公司之力和從傳統業務 “ 吸血 ” 之上的,如果脫離了原有軟件系統, Copilot 根本不可能取得現有的成績。只不過在 AI 時代下,微軟不會去強調傳統業務所擁有的基本盤,而是把所有增長歸功于 AI 助手的貢獻。
為了快速推進品牌建設, Copilot 多項功能的開發時間并不充足,在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就匆忙上線。知情人士稱, Copilot 許多 Excel 功能仍然需要依賴第三方廠商的支持。在實際工作中, AI 生成的文檔效果和熟練白領有明顯差距,成果只是看上去還行,更像是 “ 虛假的幻覺 ” 。
2024 年,微軟的老對頭, Salesforce 首席執行官 Marc Benioff 直接在社交媒體上嘲諷 Copilot 是 “ Clippy 2.0 ” 。 1996 年推出的 Office 內置工具 “ 大眼夾 ” Clippy ,可以算得上 PC 時代最雞肋的功能之一。
微軟高管也給出了回擊。 “ 歷史告訴我們,當競爭對手談論你時,那是因為他們落后了。 ”
三
隨著 AI 工具普及,眼花繚亂的功能已經不是用戶關注的重點,安全性擺在了更高的位置,特別是辦公類軟件。
AI? 助手提供服務需要訪問大量數據來提供決策支持,從創建到使用的整個流程都充斥著數據安全風險。使用 AI 助手,就需要賦予其數據訪問權限,當 AI 被賦予權限,數據就可能成為攻擊的目標。如果要定制專屬 Copilot ,用戶還必須選擇已有 “ 知識 ” 來源訓練 AI? 模型,大量需要隔離的信息會在無意間被上傳。
AI 助手的特質決定了它從啟用伊始就埋下了安全隱患,便利性和安全性成了難以兼顧的選擇。 “ 如果一個 AI 機器人有用,那么它就是脆弱的;如果它不脆弱,它就沒有用。 ”
盡管微軟用各種各樣的方式 “ 強推 ” Copilot ,但對于公司用戶而言,特別是同行業用戶,內部數據是經營機密。相比較 “ 虛假 ” 的便利,他們更在意數據能不能只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是公司內部, AI 助手過于便捷的信息共享 ,也 讓管理者愈發擔心每個員工獲取的權限是否匹配。
因此, 有些人并不看好 Copilot 的公司業務保持長期的快速增長。熱潮過去,有數據安全擔憂的公司寧愿退回到原有狀態。
裁員風波中還有個小插曲。
當社交平臺上微軟員工因為裁員陷入喪氣的時候, Xbox 的一名執行制作人在推文里建議離職人員使用 Copilot 來協助求職,減輕情感負擔并增強自信。他還強調,他知道自己的建議可能引起反對,但有必要這么說。
微軟 AI 首席執行官蘇萊曼曾稱, Copilot 旨在創造一種伙伴間的持續互動體驗,為用戶提供情感支持。年初,微軟公布了新獲取的專利,其中包括 AI 系統通過創建詳細的互動記憶記錄,不斷學習并適應用戶的需求充當心理治療師。
Xbox 團隊對 Copilot 抱有較大的負面情緒,認為 AI 搶走了資源導致了裁員。此時站出來為公司內的 “ 對手 ” 打廣告,自然很不合時宜。果不其然,被裁員工圍攻了發帖人,帖子也很快被刪除。
外界認為,微軟有意推動 Copilot 情感陪伴功能商業化進程。只不過,從現有的商業模式來說,情感類 AI 機器想要獲得盈利需要引導用戶在私人時間高頻互動,刺激荷爾蒙。微軟暢想 Copilot 開展心理治療很可能是新的 “ 幻覺 ” 。
某種程度上,微軟對 Copilot 的過高期待有可能成為自己挖的坑。
無論如何, AI 確實已經在搶走普通人的飯碗了 ,不但高薪的美國本土員工、相對高薪的中國區員工,甚至隨著 AI? 應用化大面積落地,相對低廉的印度員工,也絕非絕對安全。
在微軟,印度 同職級工程師年薪僅為美國同職級的 1/3 甚至更低 ,業務也更多集中于基礎代碼、客戶支持等崗位,而 美國本土崗位 日漸向 AI 、云計算等前沿領域 轉移 。
但問題恰恰就在于微軟印度的崗位 “ 低端 ” ,在本輪微軟印度的 “ 優化 ” 中, GBB 與 SE (銷售專員) 、 CSU (客戶成功專員) 等崗位同被劃入 T 計劃。 一名 匿名總監級用戶暗示: “ GBB 與 SE (銷售專員) /CSU (客戶成功專員) 等客戶技術崗已成 ’ 冗余資產 ’ , AI 工具正在取代人工解決方案架構師。 ”
這些支持性崗位是最容易被 AI? 替代的,即便印度員工的成本相對低廉,但也不會比 AI? 更低,在納德拉領導微軟全面 all?in AI? 的大方向下,優化微軟印度的人員結構,似乎也是在所難免。
世界經濟論壇 (WEF) 報告 就顯示 ,未來 5 年全球 41% 的公司將因 AI 縮減員工規模,大量初級白領崗位將消失。 AI 精英人才 則成為最大贏家,為了爭奪這些 AI? 精英人才,科技大廠開出了千萬級乃至上億級的薪酬大禮包 , 而 大量 初級員工,則 會陷入到被 AI 取代的焦慮中 。 這可能引發更多連鎖問題。
作為 AI 時代帶頭者之一,微軟如何處理 AI 和員工關系注定會成為行業內外關注和模仿的對象。
雖然 從長期看,一味拔高 AI 價值,貶低人的作用并不利于 AI 時代的發展 ,但在資本市場、同行競爭壓力下,短期內,沒有哪個地方是有 “ 免裁金牌 ” 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最話 FunTalk ,作者:何伊然,編輯:劉宇翔